波士顿

【我的故事】(二)童年时代

【大纪元2011年08月21日讯】【编者按】在过去这一百年间,华人世界经历了难以想像的苦难及巨大变化,华人也进行前所未有的大迁徙。为了逃避战乱、饥荒、独裁专制、为了自己及下一代寻求更好的未来,不但在中国各地四处迁徙,许多炎黄子孙也远渡重洋移居海外,在世界各国落地生根。许多华人及其家族都有说不完的精彩故事,他们在过去100年到底是怎么走过来的。王世辉牙医是美国波士顿华人社区知名的社团领袖,为人风趣热情,他借着这个机会,撰写了《我的故事》,与社区好友们分享王家一族的故事。

我的父母

父亲王汝瑜在上海出生成长,上有姐姐哥哥,下有弟弟,因为国共内战而只身来台,进入中兴大学法商学院的前身台湾省立行政专科学校就读,同学中有前民进党主席黄信介及名导演白景瑞,前行政院副院长徐立德也是该校前后期校友。毕业后进入台北市税捐稽征处工作,展开长达二十多年的公务员生涯。

母亲生于浙江杭州,上有哥哥,下有妹妹,全家一起来台湾,她进入台北市建国中学初中部就读,是班上十三金钗之一。母亲的大姑丈是赖琏,曾经在大陆担任西北大学工学院院长,主编过《中央日报》和《京报》,在加拿大主编过《醒华日报》,在纽约办过《美华通讯》和《华美日报》,在《中国时报》撰写国际问题专栏 (笔名赖景瑚),退休前在联合国中文处任职,并且被聘任为国策顾问。母亲的二姑丈茍清如,是四川籍的老国代。哥哥和妹夫都从军报国,当上海军舰长。父亲母亲在媒妁之言下完婚,1955年生下了我,1957年生下了我的弟弟王世耀。



作者与父母(王世辉提供)

北师附小

我是民国44年1月15日出生在台北市信义路2段44巷20弄4号(农历43年12月22日, 属马),巷口有“锅巴大王”,和鼎鼎大名的中药店“庆余堂”,马路对面是又长又热闹的信义菜市场,马路左转是金瓯女中,右转步行半小时是宝宫戏院,因为金山南路的拓宽,宝宫戏院已经拆除,老字号银翼餐厅仍然存在。

小时候常常晚饭后在院子里,坐在小板凳上,一边打蚊子,一边听叔叔伯伯们讲述抗战逃难的经历。父母亲也躲过警报,逃难到重庆,或许因此造成我们吃辣椒的本领。从我有记忆以来,家里的饭菜就很辣,大约五岁左右,就开始在宝宫戏院附近的唐矮子担担面,一边擦汗喝冰水,一边忍着眼泪鼻涕吃红烧牛肉面。到了小学六年级,加上恶性补习的煎熬,每晚胃痛得满地打滚,差一点要开刀切胃。

上小学时,全家搬到和平东路二段2段96巷15弄28号,进入北师专附小就读。一、 二年级时,因为环境陌生,原瑞珍老师很严,同学大都来自北小幼稚园,很难打入他们的小圈圈,因此一直沉默寡言。到了三、四年级,受到李清鉴老师的鼓励和开导,突然茅塞顿开,不但成绩名列前茅,而且当了班长,从此对当“官”很有兴趣,连同初中和高中,连续当了十年班长。除了读书考试得心应手之外,又拜校内鼎鼎大名的王老师学习书法,参加各项比赛,屡屡得奖,并且在教育电视台当场挥毫表演。



作者小学时期照片。(王世辉提供)

因为常常躲在被窝里偷看小说,结果戴上了高度近视眼镜,不得不放弃喜爱的棒球和篮球。全身静不下来的运动细胞,促使我改练田径,结果创下校内60公尺短跑记录,接着得到大安区60公尺短跑金牌,代表大安区参加台北市中上学校运动会。到了五、六年级,一大早先到学校练跑步,除了繁重的功课外,下课休息时间要练习跳绳、踢毽子和跳箱,因为台北市教育局,为了拯救我们这群整天只会念书的“东亚病夫”,特别规定联考要加考术科-跳绳、踢毽子和跳箱。放学后骑着单车去和平东路一段陈会杰老师家补习,回家已经九点多,囫囵吞枣之后,胃痛开始折腾。

好不容易联招放榜,如愿考上南区的第一志愿大安初中(北区第一志愿是大同初中),胃病也不治而愈。“三省小”的毕业典礼是北师附小和女师附小、国语实小联合举行,相当热闹。目前在波士顿地区的小学同班同学有高静华,她不但是名画家,而且和我同年同月同日生。她的父亲高逸鸿老先生是国宝级画家,所有字画都捐赠给台北故宫博物院。同届的同学还有李至真、裘锦云、赵嘉元,高一届的有李斌、刘泰国和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