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长廊

以静为用 浑厚华滋

记三清问道展观后感

近日偶读溥心畬先生“山居远望”诗画作品:“晚天风雨近黄昏,野水明沙到客门,行尽白云溪上路,远林红叶几家村。柳阴谁系木兰桡,远望长天正落湖,两岸霞明沙似雪,芦花归雁雨萧萧。”心中有感文人画者俯仰天地,放怀于山水间,以笔墨诗文咀嚼胸中千壑,远观白云行无尽,归雁芦花飘,近看流水村家闲,沙岸柳荫回之山居岁月,清景无限,诗意间流窜一种思古悠情,让观者同游文人笔下的画境,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想空间中得到一种舒展。

笔墨滋养 根底厚实

台湾当代书画家中,周澄先生是极少数有这样的特质,且在诗、书、画、印四领域中同时拥有丰富多元的文人逸趣与艺术品味。

周澄,字莼波,一九四一年生于台湾宜兰县。 十四岁入头城八六书画会,随康在山先生习诗画。一九六一年就读师范大学艺术系时,侍江兆申先生研习书画篆刻并读文史诗词,长期于灵沤馆熏陶与因缘际会遂成他的诗文书画及篆刻等各方面的艺术造诣。漫长的生活阅历,与笔墨性灵滋养,虽艺出江兆申门下,一段时期画风与江氏风格极近似。民国七十八年两岸开放后深入大陆各地旅游,中原的秀丽山河震撼着心灵,开启他创作的源头,在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精神之导引中,游历、写生、取景、将千山丘壑记于胸臆,于传统山水画中灵活研究及归纳各种皴法纹理的表现,随类赋形的笔墨功夫,让其空间表现更自由,也开拓其个人绘画的独特性。一九九九年起至二○○六年分别应邀在上海美术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江苏省美术馆绘画馆举行书画篆刻个展,深获好评。并于二○○六年一月获江苏省国画院聘请为特聘画师。作品被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宋玉麟誉为“用笔挺健、设色秀丽”,不管小画、大画、近观、远看,都能给人一种艺术上的感染力与美的享受。

造化天机 道法自然

近两年先生三次率弟子造访三清山,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以奇秀的山岳及道教文化景观著名,因山上有玉京、玉虚、玉华三座高峰,巍然齐列,挺拔峻峭,被道家隐喻为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山巅并坐,故名,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虽与黄山是同属一脉,但却更显清奇而有禅境。此次展出的作品约50余件,大都以江西上饶三清山的地貌为创作。走进展场,居中迎面横幅大画是这次展览作品中最大的,名为〈三清问道图〉(图1),以全景式构图将三清山全貌俯览,几座具有代表的如巨蟒出山、司春女神、企鹅献寿、海狮吞月等样貌特殊的景致纳入其中,作品以浅降山水设色,用笔苍劲有力,润色层次分明,山势随云烟起伏,蜿蜒盘绕,随画者笔墨点染,由近至远,感受到山势的雄浑朴厚。

三清山自古为道教名山。“道法自然”是道家精神之标竿 ,亦是道家修练清静之地,山势巍峨,林木苍翠、终年云雾缭绕,奇峰异石,类物象形,如梦似幻似真。山间有三清宫古建筑,庄严朴厚是一清修道场,2008年7月8日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美丽的花岗岩峰林在周澄先生笔下浮现,由其作品〈三清秋色〉(图2)以三清宫为主题入画,秋意漫漫,点醒山峦树梢,水光树影,橙黄灰绿相间,道观沿山形而建,居画幅中景处,林木氤氲,掩映环绕其间,感受山中日月长之灵秀清气。

三清山景观布局“东险、西奇、南绝、北秀”,景色奇观与黄山相较亦不逊色,景区内层峦叠翠、万壑争流、林泉烟霞、奇珍异禽,自古有“天下无双福地”、“江南第一仙峰”之称。所有的景点与造形以自然朴素为真,道家思想中“动与静、虚与实、巧与拙、藏与露”的自然法则,让周澄先生尽其所长发挥所见所感,道家“有无相生”的哲理,落实在其生活中,表现在其崇尚“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当其漫步于千仞峭壁凌空栈道之上,饱览秀丽美景,感怀之余,漫笔写生,归后发为笔墨,赋以诗文,由作品〈葫芦湾栈道〉(图3)题诗云:“葫芦石壁系崖间,栈道横空欲上天,雾涌云蒸松簇翠,渴龙直下饮深渊。”感受漫步其间心情之疏放,似奔腾于云端中,畅然舒怀,体现今日文人作画之心境与笔意的真。

笔情墨意 不负山灵

另一作品〈三清瑞雪〉题云:“此生承许两株松,苦雨凄情大雪中,地冻天寒犹爱恋,枯荣不必问苍芎。”藉由笔墨诗文传递一种相思情境,画面描绘松之两情相悦生死相恋景象,伫立于风雪中相望,感触至深,感受画者由生命情意的转化与寄兴遣怀中,让观者得到启发。长年来其厚实的笔墨功底,让笔情墨意发挥到淋漓尽致,仿佛身历其境感受风雪飘摇氛围,层层墨染之雪景气韵实为独到。

展场两侧展示柜中呈列两本三清山写生图册,精致秀雅,各有十二幅作品,构图用笔因地貌与山势之不同,小中见大,布局严谨有序,对各景点特色有深刻描绘,时序不同,季节变换,景观分别题名为松隐道人、巨蟒出山天地惊、玉京镶月、司春女神、犀牛石 、企鹅献寿、玉女开怀、奇松探海、猴王观宝、海狮吞月、观音赏曲。奇岩秋色、小龙迎宾、三清雪霁等,足见画者已将画境了然胸臆。

除了画作外,也展出部分书篆作品,长期来,先生于书道、篆刻深为重视,现任中华民国篆刻学会理事长,台湾印社社长,对书篆艺术之推广不余遗力。其治印:〈不负山灵〉〈万物过眼皆为所有〉等(图5-6),气质朴厚圆融。楷书以醴泉铭为主,旁涉猎虞、褚、欧阳诸名家,隶书则于西狭、张迁用功至深。一件悬挂于〈三清问道图〉两侧以〈隶书七言联〉写:“虚谷满贮山泽气,径险前临崖石阴。”(图7)书体平稳严正,苍劲中有朴厚之气。〈三清问道图〉作品,另以行书题写:“策杖履清风,往来栈道逢,三清皆坐北,万笏尽朝东。石隙藏生趣,松涛撼太空,山深岂问道,道在白云中。”(图8)笔意酣畅,老辣劲挺,显现其厚实的书法功底。

境随意生 师古创今

吴堪白先生对其山水画曾赞曰:“莼波于画专攻山水,画作境随意生笔墨闲,不求变而自变也。”聊聊数语,道尽先生于传统过渡到创新中已然有自我面貌。

数千年来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书画艺术的发展,蕴含一种人文经验的转化与寄情哲思,由宗教、文学乃至生活哲学的发想中,感悟天地间孤独存在的精神与智慧。由画家、文人的行脚与足迹,历代山水作品及文学诗词中体现一种生命真实的存在,感受师造化,行万里路所启发的创作空间与想像是宽广的。在其漫长的生命历程中,尝试与摸索,精勤耕耘,进而创发已意,数十载岁月积累的笔墨功底、胆识与能量,目所极,所游历的心情风景,与时俱化,屡现生机,令笔者静观其境而不虚此行。@

文章图片提供:艺文荟粹杂志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