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文集

曹长青:台湾应选择“总统制”

【大纪元2011年07月24日讯】台湾自1996年总统直选、开启民主体制之后,其政坛之争,和西方以及亚洲其他民主国家都有很大不同,焦点不在经济体制的左右分野,而在国家主权及定位上。这当然根本原因在于对岸中共的威胁,很大程度上难以内部自我解决。但在体制本身方面,只要朝野取得共识,就可以解决。

那么从世界上现有的体制和经验来看,总统制或内阁制,到底哪一种更适合台湾?我个人认为,美国模式的总统制是一个更有优越性的选择:

首先,台湾现有体制虽被称为“总统内阁混合制”,但其实已偏向“总统制”:总统直选产生,并有较大权力。行政院长(相当西方的总理)是由总统提名(立法院通过)并服从总统。在现有体制下,如继续往总统制迈进,比从头实行内阁制代价要小。

第二点更重要,总统制比内阁制更稳定。美国的宪政民主公认比较成熟,四年一选总统,同时改选参众两院议员。由于是采用赢者通吃的规则,所以国会基本是两大党主导,没有小党的空间。美国总统除非触犯法律被国会弹劾,否则不存在提前解散国会、或被不信任票赶下台的政治危机。美国政局稳定,并是全球唯一超强,跟这种体制有相当的关系。

内阁制被认为更能照顾各种团体的利益,因为小党也能进入国会。但其弊端也很明显。由于不是直选总统,而是选政党(由国会多数党的党魁出任有实权的总理或首相),结果导致小党林立。同时由于选票被众多小党瓜分,大党很难拿到国会多数,只能联合小党组阁。但联合政府往往因政治分肥不均或内斗,某小党撤回支持而导致垮台,被迫提前全国大选。这种制度不仅更刺激政党内部、政党之间的政治交易,也使选民对国会内讧不满,对选举频繁厌倦,导致投票热情下降,政治参与感冷漠。

这种情况在很多内阁制国家出现。最典型的是意大利,自二战结束66年以来,意大利已产生62届政府,差不多每年一届。主要是因为“内阁制”导致国会常内讧,联合政府难以为继,只得重选。现已三年的贝鲁斯柯尼内阁是战后意大利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府之一。

加拿大也因内阁制而不断选举,过去五年已举行了三次,直到今年五月的选举,执政的保守党才获得国会多数席位,终于暂时稳定了加国政局。

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人口仅次于中国),上届执政的人民党内阁垮台,也是因与19个小党组成联合政府,结果一个五席小党“反叛”,人民党内阁就在反对党的“不信任”投票中因跑了一票而垮台,被迫举行全国大选。印度合格选民七亿多,政党七百多,整个投票计票过程用了二十多天,可谓花费巨大,劳民伤财。

相比之下,总统制比较稳定,总统只要不因犯法而被弹劾,就可稳做一届。这样不仅有利对国家的管理,国家元首也不必煞费苦心跟小党周旋、交易,更可促进政局稳定和政治生态的健康。

另外,台湾如实行总统制,就可全面废除现有的“不分区立委”制。所有立委都得凭自己的能力由票选产生,而不是靠跟党高层的关系,或以团体代表名义,旱涝保收地直入立法院。

在美国,100名联邦参议员和435名众议员,以及所有地方议员,都是通过一人一票的选举产生,美国的建国之父们没有设立“分肥立委”,也没有指定利益团体或族群代表的制度。即使对土着的印第安人,也没有设国会保障名额,所有人都得经过选票,真正体现主权在民。

而像目前台湾这种既倾向总统制,又有“不分区立委”的“混合”,实在是到了混乱程度。

二千年大选,由于选票差距极为接近,结果产生严重党争。那么这次总统大选,如果当选人得票率没过半,或双方差距在5%或50万票之内,是否应从政局稳定角度筹组联合政府?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不应该这样做。二千年美国总统大选,有一亿多人投票,即使在关键的佛州,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只领先几百票,如此票数接近,美国也没有组联合政府;毕竟是总统制,就不再采用目前英国(和上届德国政府)那样的联合内阁。

以台湾的政治现状,如倾向总统制,就更不宜组联合内阁。尤其在蓝绿强烈意识形态之争的情况下,所谓联合内阁,必定是徒有其名,甚至徒增纷扰。而采取赢一票也是赢的通吃规则和观念,可能更有助于长远的制度性稳定。(caochangqing.com)

——原载台湾《新新闻》周刊2011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