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

古迹医生林大纬 恋上历史空间

旅游达人系列报导(23)

【大纪元5月20日报导】(中央社记者王靖怡台北20日电)古迹的美,常带着距离,让人看到历史,却不一定能诠释。古迹修复师林大纬造访各地古迹建筑,“阅读”历史空间、与古迹互动,不仅看到古迹的美,更生动体会历史文化的流变。

谈及古迹对现代人最大的意义与贡献,林大纬说,在于“人们能从古迹看到什么、学到什么、进而诠释什么”,因为建筑物是死的,古迹必须和人互动才有存在价值。从地板、墙壁、建材、生活动线等,阅读空间文化,产生自己的诠释,进而诉说历史,才能真正贴近古迹。

就读树德科技大学建筑与古迹维护系时,林大纬常背着相机走进巷弄,到处拍摄老建筑;研究所开始半工半读,一头栽进古迹保存与修复工作。古迹修复师也被称为“古迹医生”,林大纬笑说,修复房屋结构就像骨科,修复外墙则像皮肤科,而他两科都能医。

林大纬最难忘的修复经验是深坑老街复旧工程,闽南式骑楼是修复重点,起初毫无头绪,恰巧看到柱子某处水泥剥落,发现里面竟是石头,才知骑楼的小拱圈原是由砖与石砌成,当地称为“石寮”,后人为补强才用水泥覆盖,修复工程以人工慢慢敲掉水泥,才让石头重见天日,“修复古迹也是挖掘历史”。

不仅修复古迹,林大纬也爱造访各地古迹建筑,最喜欢的是前身为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官邸的台北宾馆,让人感觉威严、气派和华丽。林大纬说,巴洛克建筑、16座壁炉、在庭园喝鸡尾酒等,都不难想像当时日本人对先进欧洲的向往。

林大纬特别推荐台北宾馆的凉场,位在3 楼高的角落处,是台北宾馆绝佳观景点,当年仅限日本皇太子和总督等权力核心者进入,从这里可直视旧台北城的东门,俯瞰整座台北城,也代表权力核心所在,参观时不妨试着体会日本人当时在想些什么。

电影“艋舺”带动台北万华剥皮寮老街的观光,参与修复工程的林大纬形容剥皮寮老街“简单又带点混乱”,充满台湾早期民间建筑的味道,剥皮寮街屋的“有机”,在于随生活机能而改变,林大纬说,“原本只盖1楼,等到房间不够用,再盖2楼”,不同时期兴修房屋留下的痕迹,更增添剥皮寮老街的平民化风格岁月沧桑。

此外,台湾庙宇不仅富含信仰意义,也深具人文建筑特色。林大纬指出,台湾庙宇都注重装饰,像在屋脊和牌头都有诉说历史故事的泥塑与剪黏,其中三重先啬宫是令他觉得屋瓦、木斗拱、砖、石材和阶梯比例最美的庙宇,且先啬宫的“对场作”也极为明显精致,龙边作工复杂华丽,虎边造型朴素庄重,经典对场作值得仔细品味。

现代人该如何学会与古迹共存?林大纬强调重点仍在互动,因为唯有互动才能让古迹活起来,“千万不要有大拜拜的心态,只是参团看看就走”,古迹是会讲故事的,人们必须去学习。就像林大纬平日带导览时,总是鼓励人们与古迹互动,试着用自己的观点去诠释。

而古迹保存和再利用都必须注入新意,台湾许多古迹会结合咖啡厅、餐厅经营,或变成定位不明的展览场。林大纬建议,应和原本的古迹有所连结,例如将圆山别庄设定为台北故事馆,若能改为台北茶馆,反倒更贴近圆山别庄原本的茶商文化,引领人们去感受昔日茶商的生活,沉浸在古迹的空间文化中。

对于台湾未来推动古迹观光可努力的方向,林大纬举例,日本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修复古迹时会开放导览参观,也好比“像台大医院旧馆女儿墙后侧的水果堆泥塑,若非施工时有搭建鹰架,根本无法近距离观赏。”虽然古迹修复施工时开放参观须经详细规划,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