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华埠公校课后班助新移民学生起步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1年05月18日讯】(大纪元纽约讯)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纽约市亚裔人口过去十年的增长率高达32%,是所有主要族裔中最高的,其中华裔市民增幅较大。曼哈顿亚裔人口增加了24%。一些华裔新移民为了让孩子能报读第一学区公立学校,就迁移到曼哈顿华埠。周家是其中之一。

9岁的周永坤来美不到一年,却能信心满满地说英语,最高兴的人莫过于周妈妈。她是为了孩子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才移民美国的。“永坤从最初不懂如何以英语沟通,到现在能用流利英语与老师交谈,看着孩子一天天地进步,我感到由衷地欣慰。”身为母亲的龙女士说。

●双语教育有助于新移民

一开始,因英文基础不好,龙女士很担忧儿子上课跟不上,毕竟中国国内学生三年级才开始学英语。刚到纽约时,孩子先在布碌崙上学,那里的师生都以英语交谈。她觉得一下就将儿子安排在一个纯英语学习环境对其心理是一种打击,所以她不惜搬家到华埠,让孩子在华埠附近上学,因为那儿的教师和工作人员能说华语,给孩子一个适应期,对孩子学英语有所辅助。

刚到第二小学上课时,永坤不懂如何以英语与课后班老师沟通,造成他与老师之间产生了误会。老师向周妈妈反映,孩子在没告诉他的情况下作了些事,引起他很大不满。后来周妈妈发现,原来永坤是让同学替他向老师请示,老师以为是这位同学自己要去做此事,因为语言问题造成了彼此之间的误会。得知情况后,老师引导有困难表达的孩子通过书写、画图方式沟通。周妈妈很认同该做法,它能让孩子动脑筋,设法用不同方式表达其意。现在周永坤能说一口流利英语,周妈妈将此归功于课后班老师教导有方。


移民来美不到一年的周永坤在9岁生日前夕活泼地以英语与其他同学交谈。(摄影﹕黎新/大纪元)


●亲子教育讲座 家长受益

除了师资素质外,其它细节也是周妈妈选择该课后班的因素。她觉得“给儿童的一个地方”(APlaceforKids)课后班服务细致入微,无论学生何时放学,课后班职员都能按时将学生从学校老师手中接走,孩子的安全有了保障,这让身为家长的她很放心,因为孩子的安全最重要。

在选学校时,周太太一点都不马虎。她走访并参观了曼哈顿和布碌崙的多所学校。从学校布置、环境、学生行为中就能看出学校的校风校貌。她注意到,华埠第一学区学校教职人员非常重视教育家长,经常开展亲子教育讲座,教导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每个月平均有两至三场。她说,这里很多华裔移民都想孩子学习好,但不懂怎么去教,因此这些亲子教育讲座有助于这些华裔家长。

●培养孩子创意思维

经常参加亲子教育讲座的周妈妈表示,自己从中获益良多。她举例道,自己很认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教育观点,该观点比较了小孩在鼓励环境与批评环境中成长的不同。她甚至动员先生多赞扬孩子,让孩子有自信。但她也点出,当孩子犯错,适当批评还是应该的。

周妈妈在国内当老师十年,当时她经常劝导学生父母﹕“与其你给他穿好、吃好都不如把他教好。学生调皮也只是惹老师生气几年,若孩子没被教育好,他将惹父母生气几十年。”

周妈妈观察到美国的教育方式是重视发展小孩的素质,让孩子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做,鼓励小组协作,这都有助于发展小孩创意思维。她说,中国教学方法虽能打好基础,但大部分学生会跟着老师思维走,创新方面受到约束。

永坤已在中国接受过两年小学教育,基础打得较扎实,现在能很快融入美国这个新英语学习环境,周妈妈觉得儿子今后会比国内的孩子更优秀。她对孩子能到美国接受教育,并能很快融入英语学习环境感到莫大喜悦。

●双语文化与多元文化并重

当被问到办校原则时,发起人之一陈惠玲女士很起劲地表示,希望下一代为其原籍、文化根源感到骄傲。她说﹕“我生长于纽约市华埠,父亲14岁就移民美国在餐馆工作,母亲是裁缝。小时家境贫苦,我没有像我意大利邻居姑娘一样漂亮的裙子,也没人教我身为华裔美国人应为自己族裔感到自豪,长大后才逐渐找到自我。希望下一代孩子从小就被告知应为自己身为华裔美国人而感到自豪。毕竟我们的祖先早期从中国到美国来帮忙建铁路,对美国的发展有贡献。”

最初托儿服务和课后班着重于双语双文化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后班逐渐侧重于多元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不同种族文化。

课程经理陈文慧说,课程将艺术、语言和科技融为一体,对学生学习英文有很大帮助。课后班也提供功课辅导,为学生打好学业基础,使其更有自信。此外,在注意道德教育的同时,教师和教职员工们也扮演着模范角色,老师教导孩子们彼此尊重。课后班还组织活动让老人与学生互动,增进祖辈和小辈的沟通,消除代沟。

●帮助低收入家庭移民子女

很多在华埠长大的孩子来自低收入家庭,父母亲都忙着上班,有些甚至在外州工作,连周末都无暇带孩子到博物馆或华埠以外观光游览。一些父母是第一代移民,文化程度不高,不懂得带孩子去博物馆等地学习。了解到这一社区的情况后,陈文慧就想到以此方式帮助这些低收入移民子女了解美国社会。


华埠第2公立小学课后班“给儿童的一个地方”(A Place for Kids)帮助新移民子女学英语。(摄影﹕黎新/大纪元)


她还举了一个温馨的故事﹕“以前有一名男孩子刚来时给其他同学取外号取笑他们。当老师问他为何这么做时,他回答自己不懂得如何以英文询问其他同学姓名,还吵着要回到中国去与自己的朋友玩。约一个月后,男孩学会说简单的英语,他告诉义工他在这儿很开心,不想回到中国去,因为那儿没有电力供应。”

陈惠玲女士是一位全职公立学校老师。在学校数十年,她负责教导英文为第二语言(ESL)的学生。出于对教育孩子的热诚,她义务担任经营这一课后班的非盈利机构董事会成员。

身为公校老师,她理解一些新移民不熟悉美国法律,不知道在美国体罚学生是不允许的,就连家长也不准体罚学生。此外,纽约市社区有许多儿童和家长的辅导等社会服务,还有帮助残疾学生的各种服务。新移民不熟悉这里的情况,她觉得有义务协助这些移民家长。她还曾协调组织移民上街游行集会,抗议预算削减,争取权益。

●期待更多青年参与

华埠公校课后班是由非盈利组织“给孩子的一个地方”(APlaceforKids)开办的。发起人之一陈惠玲说,70年代日间托儿所很少,很多华裔居民在衣厂上班,一些孩子下课后就被接到衣厂来,但衣厂不是一个安全的托儿环境。当时,她在市立大学修读教育系,就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义务在孩子们放学后帮忙照顾他们。此一由学生发起的组织逐渐发展为有合法执照的托儿所。以前托儿所曾为3至4岁孩子提供日间托儿服务长达6年。目前,这一课后班拥有92位学生。

在此服务了40年的陈惠玲女士希望更多青年加入该团队。她说,课后班项目经理、教师至义工都是20多、30多岁的年轻人,即便自己曾经历过一些挫折,但其坚持不懈的毅力使课后班一直稳步持续运作至今。更多详情,请查阅网站﹕www.aplaceforkidsny.org。◇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