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

《拍照前先学会看》阅读笔记

布莱恩‧彼得森座右铭──“摄影作品的真实感,来自于感动观众的能力。”

原本只是拿起来随手翻阅的书,但一看下去,就让人不忍释卷,《拍照前先学会看》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大家都很想知道的技巧与方法,作者毫不藏私的在字里行间流露,那种感觉,就像是倾听一位好朋友说话,布莱恩‧彼得森把真挚的情感、家庭的纪事,与对人生的体会、艺术的沉思和实务的分享,全交融在书中。

事后回想,会很满足阅读时的专注感,摄影作品也好,作者流畅的文笔也好,那种在图文间来回观看、对照的阅读经验,让人觉得自己像块海绵,静静的吸收着,一方面对作者的认识加深了,同时对其作品与文章的理解也更知其所以然,而最让人陶醉的是,这种变化会让自己感到怦然心动,从而激发出对摄影的热情与想像。

布莱恩‧彼得森乐于分享“雕琢拍摄主体”这门功课,与他如何透过相机来创作,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例证之一和几串葡萄有关。他说,“我用三脚架固定相机与镜头,在晨光的正面照明之下拍摄这几串葡萄。结实累累的葡萄确实很美,但我没办法去除背景的木杆,即便把光圈放到最大,依然很明显,唯一的办法就是遮住它。我拔了五、六片叶子,从工具箱拿出胶带,将叶子贴在木杆上。你瞧,木杆不是消失了吗!”

翻著书,很像在预习与温习老师给的教科书,这种将自己归类为作者弟子的心情,虽然一厢情愿,却也自得其乐。紧紧跟着老师的脚步,遍游许多国度,也终能明白,一张好的照片从何而来。

特别是,如果作者不说,我无从得知这些照片背后的辛苦,或者说“乐趣”?布莱恩‧彼得森在介绍色彩主题的文章中是这么写的:我请邻居的小孩当模特儿,因为可以下游泳池玩水,他很快就答应了。我站在3.7公尺高的梯子顶端,手上拿着相机调整镜头俯拍泳池,准备好之后,我大叫:“开始!”丹尼就依令跳进水池,肚子下面夹着鲜黄色的球。接下来的半小时内,丹尼又数度为我重新演出这个场景,确切的数字是108次!我取得好几张成功的构图,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

好照片除了出于老天之笔、高强者的慧眼巧手外,更多是出自于:人们主动的经营与布置。原来,我以为的浑然天成、匠心独运,除了来自上天给予的条件,还加上了作者亲力亲为的心手合一、临机应变,与事后的作业。如何达到这样的成果,就像我前面举的例子那样,作者把他的观念跟方法全写进了书里,你可以按自己的兴趣或需要随意阅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负责本书的编辑从默默担心到完全着迷,也曾发出“怎么有这么好看的摄影书啊!”的由衷赞叹,忍不住向读者现身说法,“每幅照片,作者都慷慨地分享,他是怎么样发现拍照主体,如何从不同角度观察、构图,如何与入镜的人(或动物)互动,在什么样的状况按下快门。其中既有知识,又有故事,有趣又动人。而他也不愧是摄影教学专家,提出的观点浅显易懂,连我都心领神会,点头连连,还对摄影产生了兴趣。”

你看,已经有两个人按“赞”了!

此刻,你是否想背起相机、抓着脚架出门拍个过瘾,或打算到超市买一、两包彩色吸管照著作者的方法来练习,还是,你决定哪儿也不去,今天就在家中阅读《拍照前先学会看》,等时机一到,就要开始玩相机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