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以文衡人的曹丕

【大纪元2011年10月27日讯】

曹丕贵为一国之君,却极其看重文章,在自己撰写的《论文》中将别人视为“雕虫小技”写出的文章拔擢成“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后世以文为业者自然深受鼓舞,尽管其中不乏有人以为进身有道,将文章当作仕途的敲门砖,但无可否认的是,曹丕开创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风气。

可以看出,魏文帝曹丕的《论文》绝不是写给别人看的,他自己往往也以文衡人,对文章这一行当如痴如醉。《晋书》中记载了魏文帝曹丕与东吴使臣赵咨的一段对话,特别能证实曹丕重文轻武的心态。

魏文帝(黄初)二年十一月,孙权受魏封,为吴王,遣使谢封。

帝曰:“吴王何等主也?”

对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帝问其状,对曰: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

帝曰:“吴王颇知学乎?”

……

品味这样的对话,方知魏文帝曹丕的为人。虽然生于乱世,随父亲曹操东征西伐,但曹丕的情趣似乎未受任何战乱时局的影响;主政国事后,在魏、吴两国隔江对峙时,他似乎心静如水,还对学问孜孜矻矻,面对吴国使者,他不去打听东吴的战备能力和吴王孙权用兵的韬略,却对孙权的学问颇感兴趣,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也望尘莫及。

史学家陈寿对曹丕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

的确,从诗歌成就来看,曹丕一生,文采风流,完全可以归于史书“文苑传”中的人物。但一种说法是,因其父南征北战,打下了江山,为他登基南面称王铺平了道路,才得以坐享其成,尊为帝王。因此,今天的读者能在《史记》中看到,本质上属于诗人的魏文帝曹丕,在帝王本纪中占有了一个重要席位。

当然,无论如何,在天下大乱、征战不已的时候,金銮殿上坐着一位能够写得一手好诗的皇帝,尤其是在坐上皇帝宝座后,他依然改不了书生本色,这对于江山社稷究竟是福是祸?虽然史官和坊间有各种评价,但有一种说法很有道理:吉人自有天相。

也许曹丕厌倦了兵征天下、强者治国的世道。相形之下,古人称文章为立言,是不太想藏之名山的。而经由立言慢慢浸润到立德、立功的领域,最后堂而皇之地入居凌烟高阁,流芳百世,可能是更“不朽”的一种方式和途径。也许曹丕意欲通过文章影响时代、以文衡人的帝王方式比做一个私在窃国或窃据天下的王者更能顺应上天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