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音乐

古典音乐: 钢琴的旧约

【大纪元2011年01月01日讯】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及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这两部作品蕴藏无数钢琴音乐演奏、创作的智慧宝藏,是所有在钢琴领域上钻研的人必弹、必懂的经典。十九世纪德国的音乐评论家毕罗(Hans Von Bulow)把它们分别比喻为钢琴音乐中的“旧约圣经”与“新约圣经”。我们将以两集的节目专门介绍这两部钢琴的伟大巨作。(录音)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创作至今已经有200多年了,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是无敌金字招牌,对音乐家的影响无远佛届。萧邦习惯在一天开始工作、练琴之前,总要先弹几首 “平均律钢琴曲”,才能正式进入状况。舒曼更是推荐企图学好赋格艺术的学生必须先研究好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并认为它是“作品中的作品”。这些成千的头脑曾为它们思虑,成万的手曾为它们活动过的曲子,到底有何精彩呢?透过这集的介绍,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奥妙的“钢琴的旧约”。

所谓“平均律”是指在一个8度音程的范围内,把音程分成平均的12个等份。换一个说法,就像现在的钢琴键盘设计,Do、Re、Mi、Fa、Sol、La、Si七个白键再加上白键中间的五个黑键,总共十二个琴键。这12个琴键的每个音与音之间振动比例是一致、相同的。现在我们已经习惯这种调律的方式,但在巴赫之前的时代,一直都以

“纯律”作为标准。这种方式虽然音响很和协,但由于各音之间振动比例不同、不平均,音与音重叠时就造成许多干扰及转调上的困难,有应用上的局限性。

巴赫的这套“平均律钢琴曲”就是为实现十二平均律的理念所做的实验与证明。虽然巴赫不是第一个提倡这个观念的作曲家,当时也有一些作曲家响应,写了许多这一类的作品。但巴赫的音乐兼具内涵与技术、理性与感性,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们先来听一首“平均律钢琴曲”中的D大调前奏与赋格。

巴赫的作品中经常呈现着井然有序的“秩序感”。在曲子先后编排上,完全依键盘的排列方式由低音到高音,12个音,包含黑、白键,一个、一个逐音作一首。理论上一个琴键一个音,也同时代表一个大调和一个小调。所以12个琴键也等于12个大调及12个小调。巴赫从C大调、c小调开始,接着是升C大调、升c小调,然后是D大调、d小调…以此类推,一直到写完全部的大、小调。“平均律钢琴曲”分为上、下两册,每册各有24个大、小调,两册合计有48首。

这部创作表面上具有以理论实验的理性诉求,但内涵上在巴赫高超的音乐组织力下,借着每一个调所表现的创意构想,也自然的把调的感性部分强调出来。对于调的感觉与形容,众说纷纭,不尽相同,主观的成分比较重。例如用一些形容词描述调的感觉,认为某一种调是纯洁的、肯定的,或某一种调是柔和的、忧郁的等等。巴赫的创作往往服从于技术理论,但事实上,最终仍以呈现音乐的美感为最高的原则。所以这48首曲子,各自风格迥异又多样,曲曲美好又动听。

巴赫的音乐不是旋律与伴奏相互搭配的主音音乐,它是属于更早的对位技法写作方式,也就是复音音乐。这种方式不是以单一的旋律铺展加上伴奏的陪衬。复音音乐通常是两个声部以上,以一个主题穿插、安排在不同的声部之间,有时一先一后,有时上下互对,或紧紧相随。复音音乐形式的主题与其他声部的搭配就是所谓的“对位法”。在对位法中有严格的音程使用规定,音与音相对的音程距离与数字计算有点关系。巴赫的作品细究起来,可以说都是由这些小小的计算单位建构起来的。

在下面我们要欣赏的这首“平均律钢琴曲”C大调的赋格曲中,巴赫用了一个14个音组成的主题:【音乐带入~~~】

这个主题隐藏着巴赫喜欢数理性设计的倾向。巴赫的德文姓氏BACH,这四个字在26个字母中,排列顺序分别是2、1、3和8,把这四个数字加在一起等于 14。巴赫把自己的姓氏暗含在这个第一册第一首的作品中自有他重要的象征意涵。另外,这个主题在曲子中出现了24次,又暗示着他在24个大、小调上,一步步地向前推进的目标。

“平均律钢琴曲”每一首都是以前奏曲接引赋格曲的模式组合。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著名的前奏曲及代表平均律宣言的赋格曲。这首赋格是四声部创作,虽然只有27小节,但主题却出现24次,是相当密集的对位手法。听众可以试试找出这24个主题。

巴赫的音乐都是精心设计的智慧结晶。复音音乐的作品讲究声部的平衡,对听力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我们习惯听单一的主题开展,但复音音乐却必须同时能听两个以上的主题旋律,每一声部都是独立而重要的。要听懂巴赫的曲子,不仅要集中注意力,更要搭配理性分析的头脑,随时警觉、整合音乐的动向及目的。

在演奏方面也是不容易的。如果每个声部都分别当成一种乐器,巴赫的赋格最多有五个声部,一双手要弹出类似控制五样乐器的合奏,在主题交错时仍能保持平衡的对应关系,这些技巧都是钢琴演奏者必经的高难度挑战。但相对的,在巴赫作品中所得到的训练基础,可以让学钢琴的人具有足够的声部整合能力,能在错综复杂的音乐网中,清楚地整理出织理纹路。

虽然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提供了一把开启钢琴音乐的钥匙。但事实上,巴赫的这一套曲集并未指明写给哪一样乐器,标题原文中的clavier在当时泛指一般的键盘乐器。而在巴赫的时代,键盘乐器除了较常见的大键琴外,还有许多各种样式的键盘乐器。为大键琴创作乐曲的热潮大约出现在巴赫的时代,许多当时的重要作曲家都留有大键琴音乐的作品。一直到1709年钢琴发明后,大键琴才逐渐没落而被人遗忘。当时钢琴才发明出来,性能尚未健全,大部分学者认为这套曲集为大键琴创作的可能性极大。

另一个理由是,巴赫在这部作品中并未加注任何表情记号,也就是一般提示声音强弱表现的记号。部分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大键琴是由拨子拨弦发声,较不容易产生明显、强烈的音量变化所致。而现代钢琴是以琴槌击弦,能轻易地藉由指力的变化改变声音的强弱。虽然后来出版的巴赫的钢琴乐谱都附上了音乐表情记号,但这只是方便弹奏者以钢琴的语法表现音乐,却不是巴赫的原意。也因此对于巴赫作品诠释的争议,见仁见智,一直难分难解。

巴赫也几乎不在乐谱上写速度记号。“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唯一有标注的只有两首,其中之一就是我们下面要介绍的这首“C小调平均律钢琴曲”。在这首曲子中前奏曲的最后有一个巴赫亲自写上的慢板高音花采乐段,两小节后随即拉到快板,以极快的速度一股气冲向结尾。这些改变速度的作法,带有巴赫当时管风琴触技曲的风格。今天我们特别挑选了大键琴的弹奏版本,让大家听听巴赫时代的声音。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每一首都是由前奏曲与赋格曲组合而成。在巴赫的时代前奏曲是一种形式自由的即兴曲。巴赫的这些各式各样、风格迥异的前奏曲无论其外在意境或内在意涵,几乎都可以成为独立的小品。至于赋格曲的部分,巴赫可说是集先前技巧之大成,又超越当时的旧法陈规,以自由创意的表现,将复音音乐艺术

发展到顶峰。

在主题与对句的设计上,巴赫更是变中求变,精炼再精练,使后辈的作曲家无不佩服他的功力。前奏曲与赋格曲之间,有的是以相同性格作为联系,也有以不同性格作对比设定,或以相同主题音型的暗示为连结,更有一些含有某种难以言传的联系力。这些卓越超凡的搭配令所有研究、弹奏它的音乐家们惊叹不已。现在我们就来听一首巴赫“降B大调平均律钢琴曲”,这次可以换个角度,品味一下前奏与赋格之间的关系。

转自《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