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涯规划

谁来决定你的 第一志愿?

每到盛夏,都有千千万万的青年、青少年将走出校门,面临人生的另一个转折。有的要继续升学,有的要开始就业,而无论升学或就业,是否荣登“第一志愿”,成了众所瞩目的焦点。每年的暑假之前,经常可以在传播媒体或报章杂志上,看到相关的讯息,大家讨论得沸沸扬扬,热闹非凡。

在我们的社会价值的认知里,所谓的“第一志愿”,即是升学,就读重点学校,选修热门科系;谋职进入大型企业,坐拥高位高薪。因此,等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景象,必然随之出现。如愿者,以为从此得以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失意者,认定今后可能命运乖舛、一败涂地。其实,人生犹如一场长跑,态度影响结果。不妨试着想一想:你的“第一志愿”,是谁的“第一志愿”?是否和你的专长与兴趣相符?

大部分人的“第一志愿”都参照世俗的标准而定,与这个标准擦身而过,就是失败,很多人陷入这样的迷思当中,因此,自怨自艾、得过且过、一蹶不振。马克斯‧巴金汉(Marcus Buckingham)在《发现我的天才》一书中提及,经过许多研究后发现:“成功者很少是全方位人才,但必然特质鲜明。”没有人样样都行,但每个人一定都有属于自己明显的天赋特质。

专家学者常常勉励我们:“每个人都是天才!只是大部分的天才不是被摆错了位置,就是没有努力或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发掘自己的内在天才。”天才不是IQ高,是发挥个人特质。只要摆对了位置,就可以变成天才。投资理财家巴菲特论成功时恳切地说道:“我只是有机会做我想做的事。”那么,你是否了解自己的“第一志愿”是什么,并且给予机会去实践呢?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r. David McClelland倡导的“职能”概念中明确指出:“人的特性就像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突出在海平面的只是技术(skill)和知识(knowledge);在海平面以下的部分则好比是隐藏在内心的特质,例如:自我的想法(self-concept)、特性(traits)以及动机(motive)。”因此,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尾随他人的“第一志愿”,而是挖掘冰山底下的内心特质,建构自己的“第一志愿”。卓越与平庸往往只差一小步,不怕失败、勇于尝试、发现自己的天才,全力以赴的去实现自己的“第一志愿”。

台湾作家侯文咏论及:“一个人生命中能达到最了不起的成就,无非也就是发现自己,并且勇敢的成为自己。”勇于自我探索、自我挑战、自我超越,并且坚持实现属于自己的“第一志愿”,不虚度此生,就是成功!

另外,值得思考的是:工作与学习,这种外在的“第一志愿”,谈论的是成功与失败,大多数人很难跳脱既定模式的制约,或许在当时错过了选择的契机。然而,内在的“第一志愿”,也就是你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探究的是身心安顿的面向,却是可以由自己决定,而且能够适时调整的。

古往今来,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人,汲汲营营地追求名、利、情的丰厚与富足。也听闻前仆后继、屡败屡战,宁愿为真理而奉献、为信仰而牺牲的典范。朋友,且暂停脚步,好好的厘清:什么是你自己的外在的、内在的“第一志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