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行吟:献上一束心香

方静
font print 人气: 10
【字号】    
   标签: tags:

微雨的早晨,准备妥当出门上班,才驱车前行至巷口转角的土地公庙处,不经意间,看见了一个景象,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秒钟,但是那个画面像是停格留驻了,深深的烙印在脑海里,一整天都明亮清晰、历历在目……

那是一个外型粗犷壮硕,穿着简单朴实,属于劳动阶层的中年男子,就住在附近,应该也算是邻居,虽然不曾正面照见,但是在街头巷尾,偶尔会看到他骑乘机车风驰电掣的身影。这一天,或许是因为下雨,土地公庙前的他,匆匆而来,并未下车,两脚权充支架,撑住车体,就这样半立半坐着,没有燃香,也没有供品,只是双手合十在神像前低头膜拜。他在祈求什么,当然不得而知,但是表情虔诚,态度纯净,神明有灵,相信一定感应到了他的阵阵心香,要为他保佑护持。

随着岁月的流逝,人到中年之后,生活的节奏与步调,逐渐的缓慢了下来,心灵的空间相对的增量、扩大,较有余裕与智慧,去观照周遭的人事物。因此,类似这样的画面,已成了自己珍视的美丽风景之一,它们往往能触动心弦而发人深省。黄发老者祭祖拜神的严谨规矩,那样的肃穆、那样的隆重,最是令人怦然心动;垂髫小儿行礼如仪的朴拙动作,那样的纯真、那样的无邪,最是感人肺腑;还有,听说那些血气方刚、鲁莽轻率的小伙子,大考前去参拜祈福,也让自己莫名感动。因为凡夫俗子低眉欠身、祈求默祷的片刻,展现的都是温柔敦厚的美好姿态。

此外,佛寺里的经忏、教堂中的圣歌、穆斯林的赞颂,甚至是世界各地或大、或小传统信仰的祭祀活动,无论是亲眼目睹,或者是透过媒体传送,诸如此类的情景,都会叫人印象深刻、感动不已。曾经试着去探究其间的奥妙,隐隐约约的了解到,是人的那一份诚敬谦卑、顺天安命的心意,透过或繁或简的典礼仪节,向神佛、上帝或者真主顶礼致敬,在颔首屈膝的刹那献上一束心香,无论是得意或失意,人就与自己和谐、与众神和谐、与天地和谐了,而和谐是一种圆满,是世间的至善、至美!

正值酷热烦闷的夏日,下雨的不便,更加助长了骚动。忙碌的一天里,校园中的孩子们大多显得心浮气躁的,纠纷和冲突似有一触即发之势。再三的叮咛嘱咐:遇事一定要理性与自制,避免横生枝节。然而毛躁好动的青少年,哪里有足够的自律与智慧去排纷解难呢?闹得沸沸扬扬的争执,还是发生了!处理完他们之间的矛盾过后,坐下来放松休息,这才发现,过程中,自己心里别有一番从容与平静,而之所以能够不疾不徐、不愠不火的面对与解决,当然,这是拜信仰之赐,想到此,也要献上一束心香,感谢上苍的厚爱与眷顾。

黄昏时刻,霪雨已歇,晚霞初绽。下班又路过巷口转角的土地公庙,庙前空空荡荡的渺无人烟,然而,一到这儿,立刻感到特有的祥和、宁静,想必是匹夫匹妇毕恭毕敬献上的那一束心香,还在周遭停留回荡、环绕加持的缘故……@*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往往自以为是在捍卫着不容挑战的崇高无上的至道至理,因此在扞格、拂逆时,处处显露出咄咄逼人、不留余地的气势,俨然像个充满正义、威武不屈的英勇战士。其实静下心来推敲思索,这些只是紧抓着自己的偏见执著不放的表象罢了,哪里是在维护道德真理呢?
  • (shown)“情”关难以参透,才会落得词人慨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为情所迷、所障,无法跳脱、不能超越,注定要在无边苦海中载浮载沉,随波逐流而永无宁日。
  • (shown)主动的、被动的,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很少有人不沉迷、耽溺于这个数字游戏之中…
  • (shown)每个选择都是在爱和恐惧之间作选择。除非先承认恐惧的存在,否则我们无法开始接近自己的爱…
  • (shown)这忽忽悠悠的许多年,走过成家立业的艰难岁月,如今,都已经“尘满面、鬓如霜”了吧?!可喜的是还留有美好的回忆,让彼此得以倾诉对话。
  • (shown)我们是否该回过头来,向那个质朴、认真、美好的“古早年代”低眉、欠身;并且虚心的请益和学习呢?或许,极有可能在那当中获得启示,进而找到解答吧!
  • 自己有多久不曾──闲看花开花落、静听鸟叫虫鸣或者细品粗茶淡饭了呢...
  • (shown)匹夫匹妇的寻常快乐、简单幸福,各有因缘,也别有风貌。在漫漫悠悠的岁月里,他们已经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够洞察、领会世间的聚合离散;也修得了一番清明睿智,足以回应、善解人生的苦乐悲欢。
  • (shown)自由与闲暇是一种心灵的开放状态,无涉金钱,也非关物质,它让我们有余裕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发展生命的热情、真实和意义,而这些正是学校没有设计的课程,但是,你将在没有教室的生活中接触到。
  • (shown)美是无所不在的,何妨暂时停驻,仔细的观察顾盼身边的人事物,只要心能够沉静下来,就会有所斩获,深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之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