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工程

玲珑秀美 西安小雁塔

在唐朝历代皇帝的扶持下,佛教和道教都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最主要的宗教建筑道教和佛教建筑在数量和艺术水平上都得到极大的发展。

密檐式塔是唐代另一大塔的类型,现存的唐代密檐式塔有西安小雁塔、河南法王寺塔、大理千寻塔和蛇骨塔。小雁塔位于西安城南一公里处的荐福寺内,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的标志建筑物,因为规模小于大雁塔,并且修建时间偏晚一些,故而称作小雁塔。正式叫法应为“荐福寺佛塔”。

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以睿宗的名义,为去世百日的唐高宗建“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称大荐福寺。

小雁塔是典型的“密檐式砖构建筑”,原为十五层,现余十三层,塔高43.38米。其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楣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塔形秀丽。塔内中空,可由砖木结构的楼梯登临。

高僧上表修小雁塔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09)。如同唐初玄奘,为了保存从印度带来的佛经,而上表请求唐朝皇帝出资修建位于大慈恩寺的大雁塔一样,小雁塔也是一位高僧,为了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而上表请求朝廷出资修建的。

这位僧人就是义净法师,他也曾游学印度多年,不过,他由海路自广州离开中国,少了当年玄奘西行遇到的几多风险。公元671年,义净只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国,先到印尼苏门答腊,后转抵印度,也在佛学中心那烂陀寺留学11年,又游学印度各地,经历30余国,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回到祖国,带回梵文经典400余部。

义净回到长安后,在荐福寺主持佛经译场,共译经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经翻译上取得成就最大者。他还将途经海道诸国和所闻、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况,撰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史籍《长安志》卷七中,明确记载小雁塔是“景龙中宫人率钱所立”。

“景龙”是唐中宗年号。荐福寺本是唐中宗李显的在藩旧宅,二次登帝位后,又重新令工部将寺大修了一番。皇帝李显生性懦弱,凡事要问皇后的主意。皇后得知义净法师上表请求朝廷出资修建“荐福寺塔”之后,令后宫嫔妃及宫娥、彩女都捐钱来修建塔,宫人们无不慷慨解囊,捐的钱建成了塔后还有剩余。

小雁塔还有一段“神合”的神奇历史!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六级大地震,将小雁塔中间部分,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隙。而时隔34 年,1521年的一次大地震中,此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将此现象称为“神合”。

1555年月,一位小京官名叫王鹤,在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闻了亲自目睹这“神合”的“堪广和尚”讲这一奇事后,惊异万分,便将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的北门楣上。刻石上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后来,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特性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半圆球体,夯土层深而广,如同一个实心锅,受地震时,压力能平均分散,就像一个“不倒翁”一样。

上世纪60年代,文物工作者对其周边进行过勘探,发现小雁塔塔基四周直径60米左右的地下,由外至塔基中心处的夯土层逐渐加深,中心部位是数层青石,上面用砖砌出塔基,同时地面垒了三米高的台基,其正上方才是塔身。

虽然小雁塔在一千三百年内历经七十余次地震,史载大地震曾使其三次开裂又三次复合,尤其是1556年的一次地震将其由56米的完整高度震为43米的现存高度。但是至今其塔身不倾斜,巍然屹立,不能不令人叹服中国古代先民能工巧匠们高超的建筑技艺!远看大雁塔和小雁塔,两座塔一大一小,很相像。大雁塔在挺拔中显得更有雄伟英姿,而小雁塔却在挺拔中露出几分秀美的风采。皆是唐代精美的建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