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长河】中乐演奏家黄安源的《梁祝》情

人气 25
标签:

  在香港著名中乐演奏家黄安源精湛熟巧技艺的诠释下,《梁祝》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元素。只因他不只是用手练琴,更是用心练琴。“练琴的时候,我们的心和头脑要走在手的前头。”他总是这么告诉年轻人。

文 ◎ 赖月贵 图 ◎ 林宝云
 


黄安源父子与新竹市青少年国乐团合奏。

零零九年岁末,香港著名中乐演奏家黄安源、黄晨达父子与新竹青少年国乐在新竹演艺厅共同演奏了《梁祝》、《江河水》、《广东音乐联奏》……等多首经典中乐名曲。高水准演出获得听众热烈的回响。

黄安源是香港著名中乐演奏家,在香港二胡界拥有很高的声望。一九九一年获得纽约美华艺术学会之亚洲杰出艺人奖,在一九九七年更获得英女皇颁授MBE勋衔(大英帝国最优秀勋章中的员佐勋章)。台湾作家兼画家何怀硕曾撰文形容黄安源的琴艺:“运弓如使长锋毛笔,厚重处如篆隶,严谨处如小楷,秀婉处如行书,飞扬处如狂草……他是用整个人去制伏胡琴……”

新演奏法诠释《梁祝》

《梁祝》曲子享誉中外,是一首家喻户晓的乐曲。黄安源演奏《梁祝》曲子有上百场以上,在他精湛熟巧技艺的诠释下,《梁祝》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元素。

《梁祝》问世五十周年,黄安源携子来台演奏,感受特别不一样,他表示这回应该是正式在舞台上的第一百三十场,过去表演一百多场,多数都是他一人用小提琴独奏,这次做了不同的尝试,将这故事中的男女主角用二胡和高胡两种乐器来代表,从音色上有所对比,从人物性格上有所描述,当中有对话,或是和谐、或抗议、乃至情丝,各种情绪的表达,将乐器拟人化后,有些朋友反应觉得更容易了解和接受。

香港中乐团的第一任总监吴大江是一个很有才智的音乐家,他把小提琴协奏曲的《梁祝》完全移植到中乐里面,询问黄安源可不可改用高胡演奏,黄安源答应一试,效果出奇的好,之后又带出了各种各样的版本,二胡、古筝、笛子、钢琴、中西乐都有,透过越来越多不同的乐器演奏手法,这首曲子的表现更加有神与感人,黄安源的表演艺术也随之更上一层。

仿佛苏醒的艺术

“从七十年代开始正是文化大革命后期,根本没有人敢演奏《梁祝》,它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打击的对象之一……”黄安源回忆说:“但在香港可以演奏,把《梁祝》改到中乐里面来演出,那是很新鲜的事情。一九八四年初受‘山东管弦乐团’邀请在香港体育馆一起演出,体育馆一场大约一万两千人,结果三场全都爆满,之后又加演两场还是满场。那时候的《梁祝》大家感觉很新鲜,因为长久以来很多艺术形式都被文化大革命所淹没了,一切好像苏醒了一样。”

一九八三年黄安源来台,当时台湾中乐的发展及艺术水平都受到政治因素的限制及影响,他说:“台湾解严之前《梁祝》被称为‘匪曲’,戒严后经过二十多年,台湾变化非常大,尤其青少年那些业余的乐团,他们在音乐上的努力非常显着,就像《梁祝》这种曲子,怎样把情节表现得非常深刻、动人,乐队部分是相当困难的,年轻人可以做到这一步相当不容易,这次和新竹青少年国乐团共同演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水准,完全不下于我所见过的优秀团体。”

苦难是上苍给艺术家的恩赐

从十三岁开始刻苦学二胡,其间经历很多磨难,黄安源却认为对从事艺术的人来说,尽管表面看起来是苦难,实际上也是上苍的一种恩赐,因为经历过更多的磨难,他在艺术方面的成就或表达必会更加深刻和全面。现在年轻人的学习环境比起他们那时代要好太多了,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是必然的,但除了技艺上的钻研外,他建议年轻人需要加强“全面性的”学习,除了音乐本身,还要在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增广见闻,因为艺术的东西是相通的,懂得越广泛,所表现的东西就越全面、越深刻,一定会更加感人。

黄安源谈到琴艺的精进颇有独到见解,他说:“其实我现在并不鼓励这些学子们一天要练十几个小时,我们那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可以说是一种笨的方法。我主张练琴要少而精,甚至可以用多种方法练琴,你用思考的、心里默唱都是一种练习,看谱子也是非常好的练习。最主要是练习的时候,我们的心和头脑要走在手的前头,不要光是手在练习,那没有用,要用心思去练琴,效果是不同的。”

黄安源的儿子黄晨达从小受父亲熏陶,父子合作上的默契无人能及,跟着父亲表演已变成一种习惯,《梁祝》这个曲子在他年纪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听CD、听父亲拉胡琴,从小耳濡目染,高难度的重奏表演对黄安源父子而言,轻松自在而音韵天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