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高盛:最后的金融大鳄

人气 127
标签:

【大纪元5月10日讯】在前一波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的美国高盛银行,近来传出诈欺事件,面临美国国会的严厉质询和司法部的起诉,其推波助澜的贪婪身影呼之欲出,是否影响微幅复苏中的美国经济,令全球瞩目与忧心……形像一向良好的高盛,凭着长袖善舞、聪明极顶,大玩两面游戏,它的字典里只有“贪婪”,没有“道德”。问题是:涉入中国金融甚深的高盛,与中共之间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民众在参议院听证会上举牌抗议高盛诈骗客户。(AFP)

世界金融危机之中,华尔街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投资银行巨头之中,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相继破产,美国国际集团(AIG)土崩瓦解,摩根士丹利苦苦支撑。如今硕果仅存的,只有高盛(Goldman Sachs)一家,而就是这个高盛,今天又突然成为众矢之的,面临美国国会的严厉质询和司法部的起诉。

美国保守派阵营著名广播电台主持人拉什.林堡(Rush Limbaugh)觉得,积极支持奥巴马的高盛,与白宫渊源很深,这次只是被利用了一下,以呼应奥巴马推出的金融改革立法。在做点戏、付点罚款之后,高盛会与白宫继续同床共枕、合作无间。事情的发展,真会是这样吗?富可敌国的高盛,究竟栽在哪里;富甲一方的高盛,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呢?这个百年的老字号,关系着投资银行业的命运,它会走向终结吗?

“模范公民”其实劣迹斑斑

从许多方面看来,高盛好像是一个很优秀的“公司公民”(Corporate citizen),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光环,有许多慈善捐款,热心帮助妇女和小企业,公司的雇员也对公司有非常高的忠诚度。华尔街金融界的业内人士都承认,高盛在业务上极其出色,他们高效、熟练而勤奋,并高度关注盈利。但人们不会忘记,在八十年代臭名昭著的博意斯基(Ivan Boesky)华尔街内线交易案中,高盛的布朗(David Brown)是提供内幕线索的人。

高盛的这种作为,也不是第一次了。二零零八年十一月十一日,《洛杉矶时报》报导说,高盛在承销加州州政府的债券时,赚了二千五百万美元,但高盛同时通知其他客户放空加州的债券。放空或者“短卖”这些债券,意味着承销商在预示加州会拖欠、不能兑现这些债券,而这将提高加州州政府发行这些债券的成本。换句话说,高盛一面拿着加州州政府的钱、推销加州的债券,一面告诉别人,这些债券是一钱不值,可以赌它会大跌。高盛这一举措,遭到许多舆论界人士的谴责。

正如杜克大学金融学教授雷蒙德.格罗斯(Ray Groth)所说的那样,高盛一方面销售各种证券,另一方面却做空这些证券,从中获得巨额利润,在一笔交易中脚踩两只船。虽然这种做法并不违反现行的市场规则,但在金融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归结到最后,高盛事件是金融立法有漏洞的问题,也是一个道德的问题。

奉行“长期贪婪”哲学

高盛的业务,一般民众都不太熟悉,因为他们不发行信用卡,不开设零售支行,也不直接经营汽车贷款、房屋贷款。高盛的客户不是平头百姓,而是需要融资、并购的公司,政府机构,以及巨富的个人。

高盛于一八六九年由德国移民马卡斯高德曼(Marcus Goldman)建立,以协助创业者发售商业票据而闻名。二十世纪初,高盛在创建股票上市(IPO)的市场方面独树一帜。一九二八年,高盛创立的一个交易子公司(Goldman Sachs Trading Corp.)推出了有限股份的基金,它实际上是类似于庞氏骗局(Ponzi scheme)的东西,在一九二九年股市崩盘时,该基金随之破灭,坑害了许多投资人,也使得公司的名声几年之内一蹶不振。

一九三零年代以后,高盛的角色从股票交易转向投资银行业务,也开始了风险管理产品的尝试。进入七十年代,高盛广为人知的,是其“长期贪婪”(long-term greedy)的商业哲学。在这个信条之下,公司认为,只要长期有利可图,短期的交易损失也在所不惜。

高盛董事长兼CEO布兰克费恩(Lloyd C. Blankfein)在二零一零年四月二十七日在参议院听证会上的发言中说,高盛的三万五千名员工致力于帮助政府和学校筹集资金、帮助公司企业融资、帮助退休基金、工会、和大学累计财富,并帮助保持美国金融体系的生命力和流动性。他指出,自己的公司和其他银行、信评公司、监管人员没有能够提前发现、预警到美国社会的过度借贷和信用,借钱变得太便宜、太容易了。他也承认,金融运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透明度。

过度借贷和过度信用,不光是美国联邦政府的问题,州政府、县市政府也是这样。高盛不愿意承认是他们在推波助澜、火上浇油。他们只是利用了人的贪婪和豪赌的心理,自己冷静的在欺骗之中闷声的发大财,如此而已。

与中共共舞

一九八四年,高盛在香港设亚太总部。一九九四年,高盛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代表处,正式进入中国内地。此后,高盛在中国逐步建立起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分支机构,为中国政府和大型国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当今的中国到处都有高盛的影子,高盛在中国的股票和债务资本市场中已经建立起非常强大的业务网路,入股了中国石化、中粮集团等多家大型企业。

一九九九年,高盛开始为中国政府的国际融资出谋划策。一九九九年,也恰好是中共开始镇压法轮功的第一年。据悉,为了镇压法轮功,中共动用了四分之一的国库,在随后镇压的高峰年代,中共急需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外资资本在中国市场的致命吸引力的诱惑下大举进入,为中共政权提供了急需的输血。

过去十年中,高盛主导了中资公司海外股票的发售:中国移动通信IPO筹资四十亿美元,二零零零年十月再筹资六十九亿美元。中国石油、中国银行(香港)、平安保险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高盛都扮演重要角色。高盛还参与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A股公司──中兴通讯四亿美元的香港IPO。二零零五年,高盛完成交通银行二十二亿美元的海外上市,又为中国石油后续股票发售筹资二十七亿美元。高盛还积极参与中国的银行股。二零零六年四月,高盛以二十五亿美元认购一百六十四点七六亿股中国工行的股份。

二零零一年,亦即中共镇压法轮功的顶峰时期,高盛的经济师欧尼尔(Jim O’Neill)推出了“金砖四国”(BRIC),亦即巴西(Brazil)、俄国(Russia)、印度(India)、中国(China)四个新兴经济体的概念,为中国市场进一步的繁荣“和加大国际知名度和投资吸引力,增加了理论的基础。”

放空中共经济?

中国财经界的研究者和学术界人士,及许多网路人士,开始质疑高盛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有人说高盛涉嫌助希腊隐瞒赤字并试图嫁祸中国、操纵股价致贝尔斯登和雷曼垮台、还导致全球陷入高盛的“全球化模式”的陷阱;以及以高盛为首的投资银行是“贪婪资本主义”的代表,他们使全世界都掌握在了他们的手中等等。

中国《经济参考报》等的文章,反映了中国基层民众和业界人士的疑虑,但有趣的是,我们还看不见中共高层的反应。在美国,高盛是被严密的社会舆论和司法体制抓住了马脚,在中国的体制下,高盛究竟干了什么才得到中共的青睐,现在难为人所知。许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高盛的运作方式,决定了他们必须直接跟中国政府的最高层人士、国营大企业、国有银行直接打交道。高盛,从投资银行业的角度看,他们确实做到了极高点,到了极盛之时。但否极泰来,盛极必衰,在巅峰之上,有各种各样的优势,也有作恶的本钱和机会。他们是否在扶持中共集权上,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中国经济的泡沫、大量融资中,中共的高层、太子党、特权人士,从中拿到了什么样的好处?高盛是如何高薪聘请他们做“咨询顾问”的,高盛在其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等最关键的问题,也许只有到中共解体、中国经济真相完全暴露之时,才会大白于天下。

美国司法部既然起诉,相信他们肯定还有更多的证据,到时候揭示出来,会更加令人震惊。现在不光是民事起诉,刑事起诉也端上了台面。高盛即使打赢了官司,也会名誉受损,庭外和解也会名声扫地;而如果输了,其在投行界、金融界的地位,就会一落千丈。

更重要的问题是,道德和贪婪的问题没有解决,华尔街还会推出更多、更新、更复杂多样的金融产品,而这些产品在刚刚推出的时候,仍然会带着神秘的面具、不为公众所熟悉。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平均每家损失了十万美元的美国民众,会继续相信华尔街的新高盛和旧高盛吗?

一百四十年来,高盛一直是财经界的创新者。布兰克费恩在国会听证的第二天接受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的采访时说,他在听证会上感觉到非常的“谦卑”(humbled)。是这位全球财经界的风云人物在美国国会的参议员面前感到“谦卑”,还是在天理之下感到“谦卑”,我们不得而知,但愿是后者。

其实,掩盖在高盛事件之下的可能是更大的阴谋。对了解中国的人们来说,中国的股市和金融市场,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如果高盛的分析准确,以公司那么雄厚的智力资源,应该不难看到中国经济中掩藏着的、迫在眉睫的巨大危险,高盛是否也对中共的经济放空了呢?我们不知道,谜底也许过不了许久就会揭晓。

“高”处逢源 “盛”极必衰

文/季达、杜国辉

四月三十日,美国司法部开始对华尔街投资银行高盛(Goldman Sachs)进行刑事调查,以了解该公司及其高级主管是否涉嫌诈欺客户,在房屋贷款证券交易中犯法。消息传出后,标准普尔股票分析师将高盛股票降为“卖出”(sell)评级,导致该公司股票周五下跌十五点零四美元(9.39%)。

两周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高盛进行民事诈欺控告,四月二十八日参议院进行听证会以了解高盛在美国房贷危机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是否诈骗客户。此时国会正在进行金融改革立法,而这一刑事调查消息无异给高盛及华尔街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四月二十七日高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布兰克费恩出席参议院听证会 ,参议员批判高盛恶意卖给客户有严重问题的债券。(Getty Images)

据了解内情的人士表示,曼哈顿美国联邦检察官是在接获SEC的“刑事推荐”(criminal referral)后所提出,调查还在最初阶段。

SEC在民事诉讼案中指控:高盛及一名交易员在二零零六及二零零七两年的交易中涉嫌诈骗客户。SEC指控高盛未向客户全盘公布次级房贷证券交易的内幕,让一家避险基金参与投资商品的设计,这家避险基金在事后放空这些次级房贷债券,暴赚逾十亿美元,高盛的客户们则损失了约十亿美元。

两天前高盛的高级主管才在参议院听证会上被参议员们无情地批判。在听证会上,参议员们引述许多高盛内部的电子邮件显示,高盛非常清楚卖给客户的债券有严重问题,还互相祝贺成功成交。对此,高盛的主管们采取回避及沉默的方式回应。

此外,包括众议院法制委员会主席在内的六十二位众议员联名要求司法部长侯德对高盛进行刑事调查。

SEC发言人及曼哈顿联邦检察官办公室的发言人都拒绝评论。高盛公司发言人则说:“公司在近日吸引了如此多的注意力,并不惊讶传出刑事调查。”

数千名美国民众周四(二十九日)在华尔街进行抗议,街上可见许多谴责华尔街的标语,其中一个标语说“华尔街透支了美国经济”。抗议人士不满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挽救金融机构,却让数以百万计的普通民众失业。

“用人们的美国梦来赌博”

参加在高盛新办公楼前抗议活动的“工薪家庭党”(Working Families Party)成员科凌斯沃(Bryan Collinsworgh)告诉本刊记者,不论高盛员工是否触犯了法律,华尔街有员工肯定是“滥用人们对他们的信任”,并“用人们的美国梦来赌博”,他们试图利用金融体系的缺陷以获得短期的利益。他说:“而这一切极有可能会得到证实。”这是他们参加该抗议活动呼吁金融改革的原因。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退休华尔街金融专家告诉记者:“高盛在业务上极其出色,他们高效、熟练而勤奋,并且高度关注盈利。一个具有这些特质的企业能够获取高额盈利,并不令人吃惊。当然,我不是律师,我既没有亲眼看到证管会的投诉,也没有看到参议院的证据,我无法评论高盛是否做过违法的事。但是,如果高盛确实干了证管会所指控的,那么我认为那就是道德败坏,无论是否非法。”

华尔街情绪低落

这位曾在华尔街从事金融投资业超过四十年的业内人士接着说,金融投资业形像在过去的十八个月里受到危害。人们普遍认为这次经济衰退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银行。传统的商业银行是为投资人资金避风险而设,他们通常是用自己的资金或是客户的资金进行投资,这些客户是清楚这些风险的,只有如此才可能获得巨大利润。他表示,目前《华尔街日报》的民意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华尔街金融投资从业人员同情高盛。

也有不少评论认为华尔街金融同业员看到高盛的处境,进而忧虑金融行业的前途,有些“悲从中来”。

财阀之间的利益平衡


四月二十九日,数千名美国民众涌入华尔街,抗议高盛和其他一些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损害了普通民众的利益。(Getty Images)



现就职于纽约华尔街投资顾问公司R.W.Wentworth & Co.的华裔金融投资专家Thomas Au对记者说,高盛被有些人形容成巨型“墨斗鱼”,实际上高盛就像个巨型国家联盟,所拥有的能量和影响力可以与一些国家相比,甚至比很多国家(如希腊)还要大。高盛是如此之大,即使高盛不违反法律,其运作方式也会让一些利益团体感到威胁。

有二十五年金融投资经验的Thomas Au接着说,当然,高盛与当前的金融危机有某种关系,虽然出发点可能不是故意的。但金融财团只要想盈利就会影响整个金融系统,高盛多多少少就像一个“巨人”,只是想盈利,根本就没有注意或意识到谁被他踩到脚下,就像雷曼兄弟一样。

了解中国历史的Au先生比喻说,高盛、证管会和联邦储备银行、甚至财政部之间的关系就像中国历史上的各路军阀,或者叫利益团体。这些财阀们通过维持利益的平衡来维持国际各种势力的平衡。他说:“如果任何一个团体成长太快而没有很好的照顾到其他团体的利益,其他的团体就会群起而攻之。”

不只是高盛的问题

美国杜克大学金融学教授雷蒙德.格罗斯(Ray Groth)曾经长期在投资银行供职,对这个行业的做法非常熟悉。他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的时候表示,由于缺乏对内情的了解,不能够随便断言。但是,如果高盛真的选择跟这家澳大利亚基金就Timberland证券亏损提供赔偿,很可能是因为这种证券的交易范围很广泛,高盛为了保持跟客户之间的关系,而选择优先赔偿的解决办法。

但是,格罗斯认为,这个赔偿方式并不能够彻底解决高盛跟证交会之间的问题,更不意味着高盛在这次金融监管改革过程中将从此置身事外。格罗斯对美国之音说:

“高盛欺诈案引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参议院听证会提出的问题不只是高盛公司一家的问题。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ker)早就提出过,也就是投资银行现行的私人股本交易活动要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担保的贷款和存储业务分离开来的问题。”

格罗斯说,高盛的例子就是把这两种功能所形成的利益冲突发挥到了极致。它一方面销售各种证券,另一方面却做空这些证券,从中获得巨额利润。这种在一笔交易中脚踩两只船的做法虽然并不违反现行的市场规则,但是却在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大投资金融企业摩根.大通(J.P. Morgan)拒绝在目前情况下就此事发表看法。摩根.大通媒体联络部对《新纪元》表示:“我们不谈论这个事情。”

赔钱容易事难了

格罗斯指出,除了高盛之外,原来的雷曼兄弟公司、贝尔斯登公司、美林证券等都有同样的问题。金融改革如果不纠正这个问题就不能避免将来危机的重演。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高级研究员马克.莱文森(Marc Levinson)对有关高盛通过赔偿来了结它跟证交会之间的司法纠纷也表示质疑。莱文森表示,从国会的听证来看,目前还没有什么证据显示高盛在相关的证券交易中有违法行为,批评的矛头主要集中在高盛的道德责任问题上。莱文森对美国之音说:

“金融改革对解决道德责任问题不会有什么作用。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并不认为金融机构有着明显的道德责任问题。控方还没有提出高盛违法的确凿证据。有关道德责任的议论主要来自政客的宣传,目的是给公众树立一个攻击的靶子。”

莱文森认为,政客们也绝不会容许高盛就这样轻易地溜掉。道德责任问题将会继续成为政府推动金融改革的一个主要议题。

美国证交会是在四月十六日以涉嫌金融欺诈的罪名正式向高盛集团提出起诉。证交会说,高盛在向投资者出售跟某些次级房贷挂的抵押债务凭证时,没有向投资者说明,做空这些抵押债务凭证的对冲基金保尔森公司参与了产品的设计,结果给客户造成了约十亿美元的损失。

===================================

–转载《新纪元周刊》第171期专题新闻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真好赚 高盛伦敦员工平均年薪红利100万美元
高盛执行长承认该公司应对房地产泡沫化负责
美股一周瞭望-希腊纾困与高盛舞弊案 为大盘添变数
高盛调查案致市退休金缩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