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要闻

客家传统拜新丁 面临少子化冲击

【大纪元3月30日报导】六堆囍事系列(6)-拜新丁篇(中央社记者曾依璇屏东县30日电)在高雄工作的屏东县佳冬乡子弟罗志明,2月底回老家为第3个孙子拜新丁。摆上花果饼酒,燃1束祝祷的香,近2年的新丁粄虽摆不满供桌,百年未变的仪式仍满载对新生儿的祝福。

客家人从中原迁往闽粤,再渡海来台,历史总是脱不了四处迁徙的无奈,连庆典“拜新丁”也带有一抹悲怆的意味。

客家“拜新丁”已有200年左右历史。由于清朝将军施琅颁布禁令,禁止客家人来台,后因客家人平定林爽文之乱有功,才让男丁来台当兵。

在缺乏女子的情况下,生育已不易,生男丁能壮大声势,免于早到的河洛人欺负,自然更加宝贝,因此藉“拜新丁”庆祝、祈福,也有遥祭感恩在中国大陆祖先的意义。

罗志明说,拜新丁是客家重要传统,佳冬子弟即使到外地打拼,“不管在美国生还是日本生,也是要回来拜”。

每年正月11日,新年团聚的喜乐还意犹未尽,合办拜新丁的佳冬村、六根村客家人就开始忙碌,准备拜新丁要用的场地“福厂”及祭品。



“拜新丁”是客家人为新生儿祈福的重要传统。屏东县佳冬乡拥有硕果仅存的杉木制“福厂”,有 100多年历史,为拜新丁仪式场所。(中央社)


客家拜新丁仪式前 1天,乡亲将新丁粄、酒水、鲜花等祭品放在“福厂”内的长桌上,祭品上有写着家长及新丁姓名的红纸。(中央社)



福厂以木头制成,承载千万祝福的杉木,也难敌时间与气候的侵蚀,腐朽老化的,要另行补上,更严重的,就要整个丢弃,有的乡镇改以刚硬的铁架取代,失却古朴风味。

佳冬乡的“福厂”建于清光绪4年,也有100多岁了,是台湾客家硕果仅存的文物,门上还有对联:“昨夜弄灯兼弄月”、“今朝添岁又添丁”,充满元宵前的应景气氛及对新生命的期待。

福厂搭好,恭敬请入福德正神、三山国王、注生娘娘等神只,乡亲陆续将新丁粄、鲜花、糕饼、酒水等祭品摆在福厂内的长桌上,祭品压着写上家长姓名、住处及新丁姓名的红纸,等待正月12日清晨的三献礼之后,就可把粄分送亲友。

林祖吉在拜新丁仪式中任司仪,需掌控全局。他虽谦称自己学历不高,却写得一手端正毛笔字。翻开他的装订笔记本,数十年来详细而工整地记录每年拜新丁人数,仿佛台湾少子化过程的一页简史。

民国40年代,佳冬、六根两村,每年都有80到90名新丁,民国49年还创下最高纪录105名。到了70年代,减少为60到70名,90年代则降到30余名,2009年更创下新低,有1235户的佳冬村及六根村,仅有27名新丁来拜。

今年的仪式也有27名新丁,但其中有2名3到5岁的幼儿,是家长当时忘了拜,今年补办的。

六根村长张振香说,景气不佳,年轻人不婚不生,新丁越来越少。屏东县万峦乡万峦社区伯公会1名委员更直指,除了少子化,也因为“年轻人越来越不(把拜新丁)当一回事”,只好以礼物、红包“鼓励”村民带新生儿来参与传统仪式。

随着男女平等观念普遍,部分地方,如万峦社区,已开放为女婴祈福,称为“新枝”。

达人之所以为达人,在于专注所有微小细节。林祖吉在仪式中唱神名时,哪个音该拉长,该拉多长比较悦耳,如何屈膝跪拜动作比较流畅,都要计较。

也正因为有达人的守护及客家民族虔诚敬天的信仰,200年的仪式才能延续至今。然而,“拜新丁”是否如一切古老而美好的事物,正面临危机?

林祖吉笑说,隔壁庄去年仅有1名新丁,“仪式也是照办”,况且,仪式流程并不难学,就算最复杂的司仪,多几年经验也可上手。

至于少子化是否影响仪式存续,林祖吉也乐观地说,“好在还有新全民媳妇增产报国”,他相信,传统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