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传美术

巴洛克艺术(一)

作者:Arnaud HU
font print 人气: 1317
【字号】    
   标签: tags: , , ,

插上天使的翅膀,自由地翺翔于天国的壮丽与辉煌之中,呼吸着圣洁而又灿烂的光芒,在神圣的赞叹声中,巴洛克时代步入了艺术的殿堂。

从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这种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便开始从意大利的罗马、威尼斯、佛罗伦斯等地很快遍及欧洲,人们称它为“巴洛克”(Baroque)。这个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原意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或石头”,故而有别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强调静谧、均衡的风格。

正如世界上不可能只存在一种颜色,艺术风格在不同的时代所表现出的多样性亦是必然。16世纪末,文艺复兴一贯追求宁静与平衡的常规逐渐被艺术家们所打破,很快,整个艺术领域,包括绘画、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开始充满了运动与变化的恢宏气势,这种趋势在17世纪的欧洲进入全盛时期,直到18世纪中期才为新古典主义所取代。因此,人们将欧洲的17世纪也称之为“巴洛克时代”。

正如苏格拉底所言:“美德是所有事物里最宝贵的东西;一个人最理想的生命是将其一生奉献用于寻找神。”这种西方传统的道德观同样作用于巴洛克时代的艺术。不论建筑、雕塑还是绘画,浓厚的宗教和道德气息处处体现在巴洛克艺术中。在教堂里,人们用金碧辉煌、雄壮华丽的建筑装饰来赞美神,体现天国的壮丽宏大;雕塑上富有动势的丰富姿态多用来表现圣徒或天使行使神迹;绘画中以大量的倾斜或对角线构图来阐释激动人心的宗教题材。并且,巴洛克式的艺术风格往往将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集中在一起,以综合的手法合力表达对神的讴歌,样式丰富生动至极,令人叹为观止。

巴洛克的演进

在艺术史上,人们习惯于把16世纪80年代建于罗马的耶稣教堂(法语église du Gesù,或église du Saint Nom de Jésus,意大利语Chiesa del Gesù)看作是第一座巴洛克风格的教堂。

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基督新教宗教改革的历史阶段,耶稣会在当时天主教反新教的运动中,尤其在学校和大学中影响非常大。他们擅长非常华丽的布道仪式,这正好与马丁·路德所提倡的新教相反,因为路德实行朴素风格的布道仪式。因此耶稣会对于教堂的建筑装饰等方面都要求宏伟、华丽的视觉效果,以渲染气氛,这无疑对巴洛克艺术的发展和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

虽然巴洛克风格最初在罗马天主教廷的扶持下以一种反宗教改革艺术的面貌出现,但抛开宗教上神学的分歧,这种富丽堂皇的歌剧院式的艺术风格仍然对人有着非凡的感染力。事实上,早期由于教派分歧排斥巴洛克风格的国家或地区也都在17、18世纪逐渐接受了这种艺术风格,并在建筑、绘画、音乐等方面予以实际运用。

巴洛克的先驱──米开朗基罗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享誉盛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公元1475─1564年)就不断地尝试着在作品构图和艺术造型上有所突破,在很多作品中不断地看到他打破当时艺术界追求平稳、静谧风格,有意展露出一定的动势和倾斜的特征。虽然在美术史上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由于其时代的原因一直被人们归类为文艺复兴风格,但瑞士著名艺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1864─1945年)在其1888年的著作《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中仍然表示,米开朗基罗是巴洛克艺术的最早开创者,他连接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两个时代,并且以他开创性的作品在两个时代都是伟大的艺术巨匠。

这一特点在他的西斯廷穹顶湿壁画《创造亚当》一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幅画取材于圣经创世纪中关于神用地上的土造人的情景,画面右上方的长者上帝,将手指向画面左下方的青年亚当,以神力创造了这位人类的始祖。画中两位主角的手臂形成了一条自右上向左下方延伸的动势线,配合山坡和布料、衣带所挤压出的明亮背景,将整体画面作了一个倾斜的X型切割,给予这一原本庄重的题材以生命诞生的活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创造生命关键的瞬间,上帝和亚当两个食指之间的那么一丁点儿空隙却被米开朗基罗保留了下来,看来作者是有意让观众以自己的思想去参与、感悟这一画面的焦点。@*#(待续)

(点阅【巴洛克艺术】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体现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画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称“湖州派”。对后世墨竹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表弟苏轼亦曾为其写过许多首题画诗。今天我们就从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图》来看看,这幅画为何让人过目难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