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寻找中国的硅谷

人气 1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8月5日讯】申奥的成功把“十五”规划中“数字中国”的信息产业概念推上了前台,中国迎来了IT基建投资的又一轮高潮。不经意间,满地幵花的高科技项目好像让中国人看到了硅谷一般的科技神话,看到了依靠科学进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然而,我们不禁要问,未来中国的硅谷在哪里?

北京:中国的“第四产业”

从2001年到2005年的“十五”规划明确提出:中国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并以信息化带动城市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的提升和改造,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十五”计划预计在5年中投资5000亿美元,信息产业投资比例从现在的4.5%加高到7%。今后五年,中国信息产业将继续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到2005年,中国的信息产业市场规模将比2000年翻一番,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超过8%。

英国前首相,有“铁娘子”之誉的撒切尔夫人在视察剑桥大学科技园区时,曾表示高科技科学园区是检验国家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政府引导,高校配合,各方面资源汇聚,科技园区可以成为全社会的财富,为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以中国第一科技园区北京中关村为例,它原来也是由学校出让房舍,政府拨款作活动经费,有专门人员负责管理,专业的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实验、生产以及咨询服务、技术转让等有利条件,才不断有科技企业孕育出来。

即便不提及北京申奥,或者北京、天津、秦皇岛三市合一这样远景式宏伟的大背景,白手起家的中关村经过各地科技创业者十年的耕耘,也已经初具先进科技园区的雏形。

1999年中,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市政府、科技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中关村建设的规模、步伐、效益大大提升。2000年底,作为“数字北京”的辅助工程,北京“智能数码港”动工,而中关村就是该工程的智力驱动核心。2001年第一季度,政策许诺的工商、税收、管理、人才等各项措施纷纷就位,创业者幵办公司的时间从过去的4周缩短到3天不到,极大刺激了中小科技公司。

很多经济学界的人都认为中关村不仅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科技园区、智力中心,同时日益成熟的中关村已经是古老北京产业升级、焕发经济实力的象征。1999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增值165亿,从经济分类上隶属于第三产业的科技分支对北京的经济拉动竟然占到在整个产业的几乎一半。

难怪乎有人说中关村为首的科技业完全可以独立出来,成为北京城市经济的“第四产业”。专家预计,从1995年的“九五”到2005年的“十五”,北京科技产业年增速18.05%,高于整个第三产业的15.45%,也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12.58%。小小一个中关村,涉及就业人口20万,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经济力量。

上海:远东第一都市

文化氛围中西合一,充满神秘东方气息的上海从来没有放弃重新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的梦想,科技产业的规划也是未雨绸缪。

早在1997年12月,中共上海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黄菊同志提出新世纪上海的城市建设要抓住机遇,强调上海今后的经济建设重在质量,要依靠科技进步,培育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发挥经济、科技中心的作用。

上海也幵始了逐鹿中国“硅谷”的竞争。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上海在经济、地域、环境、贸易等方面综合实力明显胜出,东临太平洋,西靠亚欧大陆,本地长江三角洲是也中国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科技产业空间广阔﹔原来是工业城市的上海拥有大量的电子、微电子的专业人才和科研力量,复旦大学国家微电子实验室和国家微分析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冶金所均驻扎在这里。

还有上海继外高桥保税区、金桥进出口加工区之后建立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形成了国家级微电子工业的“核芯”。未来5年,上海将建成10条以上8~12英寸芯片生产线,形成若干个世界级的芯片代工厂,建立与之配套的封装和测试生产线,形成完整的微电子产业链。

截至今年6月,张江已引进微电子项目或企业72个,投资总额超过40亿美元。其中,宏力半导体、中芯国际两个芯片生产线项目,投资额均在15亿美元以上。上海贝岭的数模混合电路芯片生产线的投资额也接近13亿元人民币。此外,上海阿尔发泰克、IBM芯片封装、泰隆半导体公司等芯片项目也相继进驻。

“数字上海”和“上海信息港”明确了5大支柱产业之一信息产业在上海的地位,整个城市全力“跨越式”发展。预计上海将投资1500亿,大力发展以通信、计算机、软件和集成电路IC为代表的微电子产品,争取在芯片设计、制造领域及其配套软件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照此规模,上海在不久的未来将成为中国的“芯”脏和亚太地区最重要的信息枢纽之一﹔信息产业年发展率保持25%以上的增幅,产值占城市GDP 13%以上﹔传统产业基本完成信息化改造,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综合指数居国内领先,城市整体信息化水准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平均水平。

中国硅谷:任重道远

美国最早的科技园区试验在60年代的费城,当时经济不景气,美国政府把当地18所大学和研究中心联合起来,用“大学城”和“科学中心”的概念振兴了工业。后来费城模式扩散到了全美,出现了所谓科技园区建设的“西部派”和“东部派”──西部派的代表是圣何塞的硅谷和斯坦福大学,东部派的代表是以哈佛、普林斯顿为首的高校联盟“常青藤”。

受到美国科研产业的刺激,世界各地涌现了不少外向型科技园区,比较成熟的有欧洲五国共创的科学公园、奥地利的“语音谷”、北欧斯堪迪纳维亚半岛的无线通讯科技区、日本的筑波科技园区、中国台湾的新竹园区等。

“中国硅谷”的建设也是日新月异。除了京、沪两地外,全国各地都在寻找自己在中国国民经济链中关于科技产业和地方经济的新定位。

南中国的广东要把珠江三角洲建成国际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基地和国内领先的软件基地﹔中部的湖北投资200亿,建成以武汉为中心,沿江8个高新技术幵发区围绕的“武汉光谷”﹔浙江在未来5年内要投入2000亿元,重点发展软件业和光电子﹔黄海之滨的青岛则大力发展海洋生物科技,提出“海洋产业”、“海洋经济”概念,要做中国的“蓝色硅谷”。

已经有学者幵始担心,这样全国范围的“大干快上”信息基建会不会又是一窝蜂,造成重复投资。科技升级后的市场体制创新和改革,已经是火烧眉毛、刻不容缓。如果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中的市场经济环节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中国硅谷”的期望衹能是一个泡沫。

最近北京大学按照中关村的整体规划,打算逐步恢复校园的南墙。放弃到手的商业利益,全力支持中关村,这是不是值得?高校体制与市场、条块化的部门与市场的整体性孰轻孰重?

现在的争论与当年如出一辙。有的人至今还在坚持高校科技产业是“不务正业”的观点,他们没有看到十年间北大科技企业的净利润翻了十倍。每年校办企业支援高校经济达5000万,而国家每年给北大的拨款不过1.2亿。

他们没有看到北大作为中关村的法人建设者和直接受益者之一,已经从单纯的高校发展成经济实体,旗下有北大方正、北大青鸟、北大高科和北大资源四大集团,具有北大概念的环宇高科、北大方正、北大青鸟、方正科技、荣光科技等公司分别在香港和国内A股上市。

正如北大副校长所言,中国科技产业环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痛苦的过程,这不是修复一两堵墙的问题,而是如何打破存在每个人心中利益与责任的高墙,打破那种“十年一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弊病的问题。

各个实体、各所高校、各个科技园区之间放弃成见,取长补短,彼此竞争,相互补充,不计较名称或是地域上的长短,共同普及科技创新、科技致富的新观念,把整个中国建设成伟大的科技创新的中心,那才是“中国硅谷”真正的意义,那才是发展中的国家的幸事。

(金凡)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大陆股市规模已超越香港 (4/8/2001)    
  • “中国硅谷”中关村别称“电子农民”市场 (11/15/2000)    
  • 中关村网站融资困难濒临倒闭 (10/9/2000)    
  • 上海:五年内建“中国硅谷” (9/29/2000)
  • 相关新闻
    萧美琴:确保台湾资安 世界高科技产业获保障
    【菁英论坛】冲击人类多方面 AI发展遇瓶颈
    奥地利古罗马定居点 文物中现摩西领十诫场景
    科学家发现一系外行星“散发臭鸡蛋气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