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莫高窟”即将面世  

font print 人气: 8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8月17日讯】
“地下莫高窟”即将面世  

以漫天黄沙的茫茫戈壁滩为背景,敦煌莫高窟的辉煌艺术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在这个远离中原的不毛之地,到底是谁创造了这些美丽的飞天?他们从哪里来?敦煌石窟艺术与中原艺术的结合及其演变又是怎样的?”从莫高窟的价值开始为人所知以来,人们一直在寻问,却没能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近日,蕴藏有许多砖像壁画和精美古代墓葬建筑艺术、比莫高窟最早开凿的洞窟还早近200年,被誉为”地下莫高窟”的敦煌佛爷庙湾画像砖墓陈列中心将与世人见面。曾长期困扰学术界的有关莫高窟艺术的渊源及生成,以及其赖以生存的艺术环境等方面的诸多悬念就此被逐步解开。   

这个陈列中心位于敦煌市东南12公里处,其西南与莫高窟相连。目前包括两座已被发掘的西晋画像砖墓,其中一座是从几十公里外搬迁过来的。记者在现场看到,从当地雇来的农民土建队正在为搬迁过来的古墓做最后的外层涂刷。负责该陈列中心的敦煌博物馆傅馆长告诉记者,搬迁时,文物工作人员必须先把每一块砖都标上号码,然后从上往下拆除、复原。   

据甘肃省和敦煌市文物专家的初步考证,墓中画像砖所表现内容除装饰辅助性的烘托图案和雕绘外,主要有4类内容,一是以各种神禽灵兽为代表的神话传说,其中有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常见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和散见于各种典籍或现已不可考的奇禽灵兽及半人半兽的神怪如”河图””洛书””天禄””九尾狐””凤””羽人””猞猁””双头鱼”等;二是历史人物,如具有浓重英雄色彩的”李广射虎”以及表现”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伯牙、子期等连续画面;三是少数具有佛教文化因素的动植物,如白象和莲花图案;四是当时社会的世俗生活画面,如表现墓主人生前生活、庄园生产场景等具有社会现实生活的各种画面。最值得注意的是,第四类反映社会世俗生活的画像数量较多,占总数的32.2%,这对研究敦煌石窟艺术形成的社会背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尤其是酒泉、嘉峪关地区陆续发掘清理了一些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墓或画像砖墓。这些发掘填补了以往对这一时期墓葬制度认识的空白。但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以公元4世纪以降精美绝伦的佛教艺术壁画着称于世的莫高窟,其周围虽密布数以万计的古墓,却不见有画像砖墓,因而莫高窟艺术产生的源头以及其赖以生存的艺术环境和土壤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和难解之谜。佛爷庙湾所在的是一个面积达上百平方公里的古墓群。自从敦煌机场1982年开始修建,以及1986年、1993年和1999年的扩建,至今已搬迁处理了1000多座古墓。通过对佛爷庙湾画像砖墓的研究,可以证明:莫高窟艺术之所以能够形成,除了西晋时期佛教活动已在当地有一定规模,从而能够提供艺术题材的因素外,主要还由于西汉在敦煌设郡以及魏晋十六国时期,中原战乱不已,大批中原百姓避乱河西,带来了高超的艺术技艺,从而为佛教在敦煌开窟造像并以绘画作为弘扬佛法的重要手段提供了技术和艺术的基础。佛爷庙湾画像砖墓早于莫高窟壁画,但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十分清楚。如佛爷庙湾画像砖墓的《李广射虎图》中的李广骑射形象,与莫高窟249窟的《狩猎图》就有着惊人的相似。甘肃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戴春阳等专家肯定地指出:敦煌石窟佛教艺术显然是在以佛爷庙湾画像砖墓为代表的当地传统的壁画艺术的土壤中滋生成长的。   

据了解,除敦煌魏晋画像砖墓即将对外开放外,目前酒泉、嘉峪关也正计划将境内大量分散的魏晋壁画或砖画墓迁移,以便集中保护和管理。甘肃文物局文物处的廖北远处长告诉记者,如此众多的古墓搬迁,尤其是对少数壁画墓的搬迁,至今还没有比较成功的先例,有关经验和人才都相当匮乏。看来,要真正完全揭开”地下莫高窟”之谜,还需要一些时日。

文源于中国互联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舍维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仅仅是一座雄伟的城堡古迹,更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家庭住宅。这座城堡座落在法国中部罗亚尔河岸的一个美丽山谷中,是一个活生生的博物馆,展示着过去法国家庭生活的样貌。
  • 瓷器的历史大约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的中国。瓷器是一种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岭土(kaolin)(一种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种矿物)以高温烧制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为西方的遗产。14世纪时首次从中国传入欧洲。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1940年代后期,尽管世界逐渐从二战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但有些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元素却逐渐被削弱了,传统艺术中的真、善、美价值渐趋式微。
  • 圣约翰大教堂拥有雕刻精美的外观和双排飞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无疑问是晚期哥特式建筑。教堂长377英尺,宽203英尺,白色抛光外墙上装饰着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户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飞扶壁。飞扶壁上妆点超过95位十九世纪荷兰人物。一旁简约的红砖罗马式塔楼与哥特式装饰风格的大教堂形成鲜明对比。
  • 富维耶圣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与巴黎圣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样,都是为了遏止社会主义公社的发展而建造,标志着回归宗教与传统。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能成为精神生活和学习中心,以培养智慧、文化和修养等领域为宗旨。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涵盖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图书馆、学校和医院,还有西班牙王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 16、17世纪的袖珍肖像画主要装在吊坠的项链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礼物、爱情象征或是纪念出生或死亡的纪念品。到了18世纪,袖珍画因应珠宝而生,出现在项链垂饰或镶嵌在戒指或手镯中。期间许多来自欧洲的袖珍画画家来到美国为新共和国的公民作画。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袖珍画的需求迅速增长,在美国市场风靡了很长一段时间。
  • 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Alabama State Capitol)位于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门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是该议会大厦特色。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与其它州的议会建筑类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个城市。
  • 博物馆研究古董盒子并不是看里面是不是还装有原来的东西或已空无一物。学术上打开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质、形状、功能和美感的历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观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们观赏,想一探究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