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世界

歌仔戏的形成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8月17日讯】

  锦歌原称做“歌仔”,是很早就盛行在大陆漳州一带的一种民间小调,是以七字或五字组成一句,每四句组成一段的一种民歌,由于是用方言俚语演唱,所以极其通俗的流行在农民及市民的业余演唱之中,随着大量的移民,自然而然的也传到台湾,经过不少歌唱的改良和变化之后,最后转变成有故事性的歌剧,并且依故事人物的类型分配角色,同时也受到其他大戏剧种的影响,增加了台步、身段、音乐、服装、脸谱、而成为一种特有歌剧,宜兰地区统称之为“本地歌仔”。而大陆的“歌仔”,也在民国三十八年之后正名为“锦歌”。

  综合以上的介绍我们得到了一个对所谓歌仔戏形成的概念,那就是随着大陆的移民,闽南乡土歌谣“锦歌”和乡土小戏“车鼓”也流入台湾各地。

  而在宜兰一带喜欢唱歌的人特别多,大约距今约一百多年前,有来自闽南而擅长锦歌和车鼓的艺人,他们开班授徒,教出不少出色的弟子。于是在原来锦歌基础上变化得更动听、更适合演唱故事,于是风靡宜兰,宜兰人就把它叫做“本地歌仔”,但在宜兰地区也被改用歌仔戏来演唱,于是当它参加在阵头行列演出时就被称作“歌仔阵”,虽尚属小戏形式,然而歌仔戏已可以说粗具雏形。

  粗具歌仔戏雏形的“歌仔阵”,当它在阵头中停下来,以“竹篙趖”演出时,尚是“落地扫”的性质,虽然是演出像“陈三五娘”、“山伯英台”的故事,但仍取其滑稽诙谐的部分以维系小戏共有的特色;而当它由平地广场而登上高筑舞台时,则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从此“歌仔阵”渐渐由平地转移到舞台,演出剧情也由滑稽散出而为全本戏,但音乐舞蹈大抵保持原来的样子,这就是宜兰人现在所称的“本地歌仔”。“老歌仔戏”虽尚属丑扮踏谣,但乡土的歌仔戏至此可以宣告成立。

资料来源:中华文化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