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好评

“去中国化”有什么不好?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7月27日讯】 近来,台湾的“本土化”,在中国民族主义的大一统偏执之下,被两岸统派统一口径地一口咬定为“去中国化”,甚至扣上了“文化台独”的帽子,仿佛本土化就是罪大恶极一般,问题是去中国化有什么不好?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回忆录里有这么一段故事,他对江泽民说道:“打个比方说,大陆曾于一九五八年在狭窄的金门海峡和马祖同台湾交火,如果大陆当时成功统一台湾,中国现在不会享有目前这个有利的地位,正因为当时它并没有统一台湾,现在才能汲取两千万台湾人透过同美国建立联系而取得的经济和科技资源。”“江泽民点头表示同意”。

换句话说,连北京领导人也不得不承认,脱离中国控制而得以独立发展的地区,如今,反过头来对于中国起了莫大的贡献,然而,李光耀再问道:“让台湾继续作为一个分隔的实体,不是更好吗?那么欧美就能在接下来的四、五十年里,继续让台湾接触它们的科技和知识,中国就可以继续透过台湾的投资进一步获益。 ”“他摇头表示反对。”这也显示出中国民族主义的大一统偏执。

从历史的经验与全球化趋势来看,偏执于中国的大一统,所带来的结果往往是政治、经济与文化各个层面的僵化与停滞,反之,类似像新加坡、香港、台湾等等地区,甚至是曾为租界的上海,由于它们脱离了中国的控制,能够各自依其地区与人民的特性发展,如今,反过头来对于中国起了莫大的贡献,甚而有利于整体的华人世界。

首先,就政治经济的现代化来看,新加坡作为一个脱离中国的华人国家,倾全国之力开发苏州工业园区,如今为中国引进现代化的科技与管理制度,而香港更是中国外资的最大来源国,它在脱离中国之后,一方面熟悉如何与华人世界互动,一方面得以汲取西方的现代价值与世俗概念,如今扮演起中国与西方的中介角色。

台湾对方中国的贡献更加不在话下,包括高达四百五十亿美元的投资金额,五百二十万个就业机会,以江苏省为例,台湾提供了百分之十三的制造业人口,百分之三十七的总出口,以福建省为例,台湾提供了百分之二十五的制造业人口,百分之四十三的总出口,更重要的是,中国得以透过台湾同西方建立联系,进一步取得西方的技术与资源。

反过来说,如果当初新加坡、香港或台湾等地只是中国的另一个城市或地区,同其他中国城市或地区无异,它们对于中国可说是毫无价值,无法发挥今日的贡献,因此,就政治经济的现代化来看,他们必须继续保留自己的特性,继续发挥中国对外往来的不可取代的桥梁作用。

其次,就华人文化的创造与发展来看,全球化时代的来临,连带也使得在地文化获得全球性的舞台,不再受到压抑,因此,正由于在地文化的重新强调,使得华人文化圈得以跳脱出西方后殖民文化霸权,而新兴的网路科技更促成新的华人文化平台的出现。

另一方面,也正由于在地文化的重新强调,华人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也有赖于分离而发展出来的文化特色,丰富其中的形式与内涵,否则,中国大一统的偏执,所呈现出来的大一统的文化理念,它带来的结果是文化的僵化与停滞。而脱离中国控制得以独立发展的文化主体性,提供了多元的题材与创新的可能。

也就是说,脱离中国控制的香港、新加坡、台湾等地,由于各有自己的在地文化传承,甚至中国内部的北方、内地、苏杭、两广也都有自己的在地文化差异,而藉由分离而发展出来的文化特色,才能使得区域之内的在地文化可以相互交流、学习、甚至欣赏,对于丰富华人文化的创造与发展,才能发挥贡献。

将台湾的“本土化”一口咬定为“去中国化”,甚至是“文化台独”的作法,乃是以粗暴的意识型态取代了理性的思辨讨论,大一统的偏执往往带来僵化与停滞,而华人文化传统虽有不错的特质但也问题丛生,这类关于去中国化的检讨,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面对西方冲击时就该告一段落,就如同脱亚入欧方有明治维新的日本,而如今两岸统派又拿出来再吵一遍,实在显示他们不肯诚心面对的心虚与倒退。

原载 自由网(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资优生症候群 (7/25/2001)    
  • 中原心魔下的族群问题 (7/17/2001)    
  • 连战批李政团:国民党本土化时他们还在吃奶 (7/13/2001)    
  • 孤芳自赏还是协同:应用软件企业面临选择 (7/12/2001)    
  • 接机 展现民众望治心切 (7/6/2001)    
  • 不识字兼没卫生 (6/22/2001)    
  • 替李登辉回话 (6/18/2001)    
  • 谁怕本土化? (6/18/2001)    
  • 亲共的宋楚瑜把台湾人当白痴 (6/16/2001)    
  • 李登辉解释本土化 (6/13/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