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自然人文旅記
石笋古道,又稱「石筍古道」,位於台北縣雙溪鄉牡丹村,昔日曾是牡丹、石笋、燦光寮各聚落間往來的道路。石笋地名的由來,是因該地有一酷似竹筍的山峰而得名。不知這座石筍位於何處?石笋古道的途中會經過石笋尖,但石笋尖山頭平緩,一點也不像竹筍的形狀。
我曾幾次經過龍潭,知道龍潭市區有一座大湖,湖中小島有一間大廟,周遭環境很人工化,沒有吸引力,我每次都只是路過而已。
這個月上旬走訪龍潭三坑老街、大平紅橋後,蒐尋資料,發現三坑子附近有不少古道。今天陪老婆回中壢娘家,利用空檔,再前往三坑子尋訪古道。
「藍天圖集」第一冊第090頁的「水底寮越嶺烏塗窟」路線,全程六公里,路程約一百分鐘。水底寮位於北宜公路的石碇、坪林交界處,山友蕭郎判斷,這條路線極可能是「淡蘭古道之一小段」。因水底寮、烏塗窟兩地之間須翻越大格門鞍部,蕭郎於是將這條路線命名為「大格門古道」。
桃園龍潭三坑子,位於大漢溪的河階地,憑恃著大漢溪的舟楫之利,成為大溪與內陸的聚落(如龍潭、楊梅、關西、新埔)之間的水陸轉運站,市況繁榮,三坑老街因此有「龍潭第一街」的美譽。這已是清朝時代的陳年往事。日據時代,由於大漢溪逐漸淤淺,陸路運輸興起,公路、鐵路漸漸取代水運,三坑子的水運功能亦趨於落沒。
木柵猴山坑古道是迷你型的古道,大約一小時就可往返,路雖短,卻令人驚艷,是一條適合都會人的近郊古道。穿著舒適的休閒鞋及裝扮,就可以輕輕鬆鬆的尋幽探微,領略古道的風采。最近探訪台北市區邊緣的古道,總是失望多於期望,古道總是被都市化之後建設覆蓋而失去原貌,相較之下,猴山坑古道上擁有百年古厝,有質樸的泥土路,雅緻的古橋、蓊鬱的竹林、幽緻的氣氛,都會讓人有一種喜出望外...
大崙頭山,高475公尺,為台北內湖區最高的山。這裡有兩條規劃完善的步道,一為「大崙頭山自然步道」,一為「大崙頭山森林步道」,前者鋪枕木,後者架棧道,沿途林態豐茂,有多樣的蕨類生態可賞,解說牌也很完整。我曾走過兩次。
今天探訪土城的「媽祖坑古道」。媽祖坑位於土城、三峽的交界,有一條龍泉路經過這個山區。龍泉路,即是昔日的媽祖坑古道。媽祖坑,又稱「媽祖田」,這個地名有一段歷史淵源。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李武侯與李維芝二人,將他們在九芎林開發的三百餘甲山坡地,捐獻給新莊的慈佑宮,做為媽祖廟的祀業,因此這片土地被稱為「媽祖田」。
「淡基橫斷古道」,是指淡水、基隆之間橫向的一條古道,根據民國八十八年出版的《陽明山國家公園全區古道調查》報告,這條古道約闢建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目的為軍事用途,三年後,台灣就割讓給日本了。因此這條古道可說是「清末最後一條官道」或「清末最後一條軍道」。
這是我第一次來土城爬山。前些日子無意中發現土城市公所網站列出當地四條古道路線,見獵心喜,於是開始規劃今日的土城古道之旅。閱讀資料後,發現土城的山還真不少,以市公所規劃的森林浴步道就有十座山系,登山步道錯綜複雜,宛如蜘蛛網。細數其中山頭,至少十餘座,而我沒有爬過任何的一座山。以一個專注於台北的旅人而言,對此怎能不感到心虛呢?於是選定其中之一的「冷水坑古道」,做...
台大醫院原稱「台北病院」,建於明治三十年(1897年),最初為木造建築,是日據時代台灣第一座公立醫院。目前的建築完工於大正五年(1916年),以紅磚與鋼筋混泥土為主,為當時東亞最大的醫院之一。
第一次知道闊瀨古道時,就很想前來探訪。坪林、雙溪之間的古道多沿著北勢溪谷而行,而北勢溪是北台灣最美的河流之一,我曾見識過幾次。
大約兩個多月以前吧!我陪老婆回中壢娘家,路經元智大學附近興仁路二段時,見到一大片眷村社區,不少房舍前堆置著傢俱舊物,而有些屋舍已成空屋。我問老婆,老婆說,聽說這片眷村就要拆除了。
桃園忠烈祠,是日據時代的桃園神社,是目前台灣唯一保存完整的日本神社,也是日本本土以外唯一現存的日本神社。
南港山東南側的山麓谷地,一般人稱之為「後山」,與台北市繁榮的信義區僅一山之隔,然而因山勢阻隔,交通不便,發展較為落後。後山的聚落分佈於狹長的四分溪溪谷,居民臨山而居,以務農為生,開墾的歷史約兩百年。
十幾年前,我偕妻子遊墾丁國家公園,從墾丁森林遊樂區走一段山路至社頂公園,社頂青青草原位於山巒之間,綠草如茵,宛如世外桃源,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當時頗惋惜台北地區無此清境草原。雖然陽明山也有擎天崗大草原,草原美則美矣,但離公路近,遊客眾多,不夠遺世獨立,離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還有一段距離。社頂公園對台北人來說,路途太遠,坐飛機到高雄,還得再坐兩個多小時的車才能抵...
我整整一個月沒爬山了。今天重出江湖,出來透透氣,爬山兼與山友聚餐。一個月前,台北的天空還是三十幾度高溫的秋老虎,如今已是天涼好個秋。每年此時,是我最喜歡的登山季節。今天的空氣充滿了溼意,雲濃欲雨,秋風涼爽,偶爾一陣霏霏細雨,非但不礙事,反而頻添幾許秋色煙波的濛濛之美。
國立台灣博物館正對面的襄陽路上有兩棟古蹟建物,一是勸業銀行舊廈(三級古蹟),一是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廈(市立古蹟),都是日據時期的建築。
七星山,高1120公尺,是台北市第一高峰。我曾登頂三次,每次都是走小油坑路線,約一個小時即可登頂。七星山有三個主要的登山口,分別是小油坑、苗圃(遊客中心)及冷水坑,海拔高度分別為800、550、750公尺左右。由此可見,小油坑與主峰的海拔落差最小,而路程最短;苗圃線則落差最大,且路程最遠。
台北市的二二八公園曾是昔日台北城的核心區域,公園附近古蹟密集遍佈。光緒八年(1882年),台北城正式興工,光緒十年完工,十一年台灣建省,台北城內大興土木,陸續興建官署及寺廟,例如巡撫衙門、布政使衙門、台北府署、淡水縣署、文廟、武廟、天后宮等,都集中於這個區域,台北城也從此成為台灣的政治中心。
很難想像台北縣金山鄉的農田曾經有過一座長二公里、寬五百公尺的軍用飛機場,這件事是今年從電視鄉土旅遊節目中獲知的。機場建於日據時代昭和十八年(1943年),雖然事過境遷,機場已化為農田,不復存在,不過還是好奇想去看一看這處遺址,而附近又有一間著名的「李芑豐古厝」,也合我的興趣,於是便有今日的金山之行。
我與闊瀨闊別二十五年,今天終於再次來到闊瀨。當年我好像是為了社團辦活動而來此探勘場地,詳情已忘記。印象中的闊瀨,是一所山區的迷你小學,有一座老吊橋,有美麗的溪流。
(續上篇~)102公路18公里轉彎處,豎立著「金瓜石地質公園」的標誌及導覽圖。這裡走往「本山礦場」的步道是昔日的採礦的舊道,寬闊的碎石路,緩緩上坡。路好走,但無遮蔭。
金瓜石地質公園位於「本山礦場」,是一處露天開採的礦區,位置就在黃金神社的上方。地質公園有南北兩個入口,北口從黃金神社旁的石階往上走,約650公尺遠;南口大約在102縣道18公里轉彎處,約700公尺遠,可抵達「本山礦場」。
金瓜石「黃金博物園區」在去年(2004年)底熱鬧開幕了。由於預期開幕人潮多,所以並沒有急著去參觀。轉眼之間,開幕已將近一年了,特別選擇暑假過後的非假日上山,沒想到金瓜石車站旁的停車場竟停滿了車。記得以前即使是假日前來,也能找到車位。於是只好轉往「勸濟堂」後方的停車場。
這幾年我來過九份無數次,基山街的九份名產及美食雖然沒吃過幾家,但九份主要的景點我幾乎都已探訪過,唯一遺漏的,應該就只有八番坑了。這不是因為八番坑的位置太偏僻,也不是因為八番坑已成頹圮。事實恰恰相反,八番坑就位於九份主要的街道豎崎路與汽車路的交會口附近,離九份派出所只有幾十步路,而八番坑是九份保存的最完整,也是最美麗的一個礦坑。只是我一直不知道而已。
這些年來,進出淡水捷運站多次,卻渾然不知道就在捷運站附近的鼻仔頭街,隱藏著一處佔地三千坪的百年歷史建物-「英商嘉士洋行倉庫」。去年四、五月間我才得知這個訊息,於是匆匆去了一趟淡水。果然在捷運站旁的鼻仔頭街22號,看到了嘉士洋行倉庫的招牌。然而,卻是大門深鎖。
(~續上期) 參觀完圓山遺址,繼續前往下一個古蹟。經過中山足球場及圓山公園時,我停下腳步欣賞飛機從頭頂低空降落松山機場的畫面。在我的印象中,三十年來中山北路變化最劇烈的路段,應該就是這一帶了。記得當年這裡是美軍顧問團的駐地,而中山北路也是台北街頭最富異國情調的地方。
共有約 684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一份最新報告顯示,旅居美國的外籍人士表示,在這裡生活的最大好處是有大量的就業機會,但對許多人來說,高昂的生活成本讓這種生活充滿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