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自然人文旅記
「八寮古道」是昔日新竹關西八寮通往桃園龍潭的一條古道。關西,一個充滿濃厚日本味的地名,令人好奇。關西,舊名「鹹菜甕」,又稱「咸菜硼」,卻是十分的鄉土味。據說因為「咸菜硼」的日語發音kan sai ho與日語關西kan sai相近,大正九年(1920年)實施地方制度變革時,才命名為「關西庄」。「關西」地名從此沿用迄今。
(~續前篇) 蓮華山三聖宮,主祀關聖帝君,創建於日據時代初期,是一間百年古廟,不過已無古廟的風貌。現在的外觀是民國六十二年(1973年)整修過的。日據時代晚期,由於推行「皇民化運動」,三聖宮一度被廢置,神像被遷往新埔街上的廣和宮,直到台灣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信徒重修三聖宮,才又迎回關聖帝君。
這是我第一次來新竹縣新埔鎮旅遊,面對陌生的地理、陌生的環境,事前做了不少功課。「新埔」,位於新竹東北部、鳳山溪的中游的霄裡溪流域,相對於較早開發下游地區而言,這裡屬於新開發的埔地,所以被稱為「新埔」。新埔更早的舊名為「吧哩嘓」,為平埔族語譯,原意不詳,是道卡斯(Taokas)平埔族竹塹社的領域。漢人開墾新埔,始於雍正三年(1725年),直到乾隆四十九年(17...
(~續前篇)第一次讀到「騎龍古道」的資料時,就令人怦然心動。一條1.5公里長的古道,竟然就擁有三座糯米橋。此外,還有百年石階、土地公廟、紅磚古厝等古道遺跡,以及柳杉、溪流,外加螢火蟲等自然美景,怎能不心動?
遊完「茶亭古道」,我沿著「竹34」鄉道繼續前往「騎龍古道」。「竹34」鄉道漸行漸深入山區,山路盤繞而上,山區的氣氛愈濃,沿途不時可見油桐落花散落旁,形成的一道白雪殘跡。公路沿線,綠樹成蔭,環境清幽。於是放慢車速,沿途瀏覽風光,因而有不少驚喜的發現。
新竹縣橫山鄉的「豐鄉村」,昔稱「大山背」,意思是指「大山的背後」,有偏僻的意思。這座「大山」,即是「大山背山」,海拔705公尺,又名「大旗棟山」。「大山背」開墾的年代較晚,清同治十年(1871年)間,鐘石妹等人才來此開墾,當時這裡還是原住民的居住地,歷經衝突,最後才成為漢人的聚落。
金面山位於桃園大溪鎮的美華里,與台北三峽鎮五寮里相毗鄰。金面山,因山形像鳥嘴,又稱「鳥嘴尖」,海拔667公尺,是大溪第一高山。金面山的山頂常有雲煙繚繞,自古以來,「鳥嘴含煙」號為「大溪八景」之一。我來爬金面山,倒不為了「鳥嘴含煙」的美景,而是為了「金面山古道」而來
台北連日下雨,無處可遊,便利用下午雨歇時候,搭捷運前往重慶南路逛書店,順道一遊二二八公園。前些日子讀山友斌斌兄寫的《二二八公園.銅馬的秘密》一文後,便想來二二八公園看看這匹神秘的銅馬。斌斌兄探討銅馬秘密,是一篇具有原創性、值得喝彩的一篇旅記。
最近幾年,我曾多次造訪大溪的中正公園。今年初,讀到山友張三兄的旅記,才得知大溪中正公園曾是日據時代大溪神社的所在地;隨後上網搜尋資料,獲悉大溪鎮公所有意將中正公園規劃為「大溪歷史公園」,正積極整理公園內的大溪神社遺跡。目前已重建了神社前的參拜道及石燈籠。今天來到石門水庫附近探訪古道,於是順道繞往大溪,去尋訪大溪神社的遺跡。
今天探訪龍潭的小粗坑古道,本只是為古道而來,卻欣遇油桐花開,古道如雪,景色如畫。
聯絡台北、宜蘭的北宜高速公路,原本預定在去年(2005年)底通車,結果政府的政策跳票,讓人空歡喜一場。轉眼又過了幾個月,不知要等到何時才能通車?我喜歡宜蘭,所以一直很期待北宜高速公路早日通車。北宜高速公路完工之後,台北、礁溪之間的車程只需50分鐘而已,對旅人來說,真是一大福音。
今天走訪萬里鹿堀坪越嶺古道,回程走北28公路返回台北,時間還充裕,於是在公路約13.6公里處,右轉瑞泉產業道路,前往一探瑞泉古道前段路程。
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後山,富士坪至鹿堀坪一帶的草原風光,是我心目中台北近郊最迷人的一塊山林區域。這個區域裡,幾條古道縱橫交錯,風光明媚,宛如桃花源。非假日行走於這片山區時,幾乎遇不到任何人,宛如進入無人之境。
今天來台北縣三芝鄉走訪二坪頂古道,途中發現古道可通往石門鄉的「尖山湖紀念碑」,不過越嶺路途遙遠,最後還是決定中途折返,回程時再開車前往尖山湖步道的登山口。若走二坪頂越嶺古道,可能要多花上2小時的時間,而走「尖山湖步道」,只須15分鐘就可抵達尖山湖紀念碑。
二坪頂古道位於三芝鄉,為北海岸五大採筍道之一,山界林宗聖前輩稱這條古道為「為昔時岳界二坪頂山縱走竹子山的一條秘徑」。我在網路上幾乎找不到關於這條古道的記錄,今年(2006年)初,山友蕭郎走這條古道,表示路況極佳,便令人心情躍躍欲試。
連日陰雨綿綿,今天難得由雨轉陰,於是下午出門,爬附近的南港山。我爬南港山,一向都走稜線步道,沿途可以遠眺台北盆地的美景,今天則換換口味,改走「後山腰步道」。
前些日子山友向我問起深坑鄉的「尾寮古道」,我一時感到困惑,後來查資料,才發現我曾走過這條古道。當時深坑鄉公所正在施工,尚未正式命名;後來,鄉公所將步道命名為「四龍步道」。鄉公所只是整修古道的其中一段而已。
今天終於探訪了嚮往已久的「淡基橫斷古道」東段行程。「淡基橫斷古道」,東起基隆,西至淡水,闢建於光緒十八年 (1892年),三年後,清廷割讓台灣,因此這條道路可說是「清末最後一條官道」或「清末最後一條軍道」。
四獸山(虎、豹、獅、象),是台北東區著名的郊山,其中的虎山、象山都有完善的步道系統,豹山、獅山只是小山頭而已。在豹山、獅山之間,有一條豹山溪步道,位置較隱密,雖是一條冷門路線,但卻可就近觀察四獸山的岩壁地質,加上豹山溪整治工程完成後,鋪設了新的棧道,景觀有所改善。因此,山友爬拇指山或南港山時,不妨也可以考慮走豹山溪步道上山。
南港山的攀岩路線究竟有幾條呢?我以前認為有三條,曾分別命名為「大崖壁」、「中崖壁」、「小崖壁」。後來山友告訴我,還有第四條,就在南港山萬壽園附近,另外也有山友說,萬壽園附近還有另一條攀岩路線。但我總共只發現四條攀岩路線而已。
月眉古道是大溪老街與月眉地區之間聯絡往來的道路。古道的入口在和平老街38與40號之間的巷口,巷口上方有一橫額,寫著「月眉通路」。這條古道約有140年歷史。
大溪地區擁有十幾條歷史古道,其中,佔位於和平老街底的「石板古道」,是最容易親近的一條古道,它也是最短的一條古道,全長只有幾十公尺而已。雖然簡短,卻依然維持著昔日的舊貌,古道以石板鋪成,所以被稱為「石板古道」。古道的石材取之於大漢溪。
我每次前往桃園大溪,一定都會經過「蟠龍崎古道」的登山口。登山口就位於武嶺橋前,車流喧囂往來的台三線公路旁。這個路段位於公路下坡彎處,車道窄,路邊畫紅線,無法停車,所以我每次都只是過而不入。
今天出遊,爬住家附近的南港山而已。我已有一陣子未爬南港山大崖壁了,趁著今日天氣放晴,決定上南港山攀大峭壁,去練練膽識。
新春期間,各大風景區都人滿為患,景點愈出名,塞車愈嚴重,不如在家附近爬山,可省時省力。今天趁著風和日麗,前往住家附近的虎山稜線步道。這條步道是南港山、四獸山一帶的所有步道當中,離家最近、最容易親近的登山步道。
我第一次來內灣。還沒來內灣之前,我對內灣已有所謂的「刻板印象」。內灣是熱門的景點,我在網路上已瀏覽過不少內灣照片。有人說:「內灣是另一個九份。」這句話足以形容內灣這幾年來的竄紅程度。另外也常聽人說:「千萬不要假日去內灣。」這句話我倒是不陌生,我也向別人說:「千萬不要假日去九份。」
「南坪古道」位於新竹內灣,是內灣南坪與尖石鄉義興村馬胎部落之間往來的舊路。竹59鄉道完工後,馬胎對外交通獲得改善,古道於是荒廢。內灣觀光興起之後,古道的前段(內灣段)經過整建,鋪上木板棧道,通往油羅溪支流上游的「情人谷」,成為一條賞螢步道。
炮子崙位於深坑鄉,我曾走訪過附近的炮子崙瀑布、茶山古道等景點。自從信義快速道路通車後,前往深坑,路程不過15分鐘而已。深坑,就成了我「近」離塵囂的理想尋幽地點。
牡丹古道位於台北縣雙溪鄉,並不是一條大眾熟悉的登山路線,我在網路上僅搜尋到兩篇登山記錄而已,分別是山友蕭郎及mori所寫的。兩人恰好都在2005年8月走過這條古道,只相隔一星期。兩人的記錄讓我放心不少。自然旅行家劉克襄先生於三、四年前探查這條古道時,曾遇路徑被土石流沖毀,後來才勉強找到出路。蕭郎、mori近期的記錄,都未提及任何險惡的地形,顯然古道已恢復暢通...
共有約 684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一份最新報告顯示,旅居美國的外籍人士表示,在這裡生活的最大好處是有大量的就業機會,但對許多人來說,高昂的生活成本讓這種生活充滿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