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自然人文旅記
今天出來走春,前往內湖爬鯉魚山,並順登忠勇山。回程時,走圓覺瀑布步道,去尋訪一座大正11年的土地公廟。如此安排,剛好可繞一圈O形,路程約兩小時。住內湖的二姊夫得知我的內湖走春行,欣然同行,於是兩人結伴,同登鯉魚山、忠勇山。
虎頭山是桃園市頗盛名的山丘公園。桃園市位於桃園台地上,地勢平坦,僅在虎頭山一帶擁有山丘綠樹,而且毗鄰市區,虎頭山於是成為桃園市民重要的遊憩之地。
從羅馬公路上遠遠遙望鳥嘴山方向起伏的山峰時,心情不禁飛揚起來。雖然一時之間,並不確定哪一座山頭才是鳥嘴山,但這聳峙壯麗的山峰,不禁令人神往。鳥嘴山,海拔1350公尺,若座落於台北市,足足可將海拔1120公尺的台北市第一高峰七星山給比了下去。
平溪著名的「三尖」,分別是石筍尖、薯榔尖及峰頭尖,但也有人認為,應該以中央尖取代峰頭尖。這種見解不無道理。中央尖,夠尖,也夠美,位置又座落於孝子山步道系統的精華區域,不像峰頭尖那麼孤立,偏遠難爬。中央尖是平溪附近海拔最高的一座山,尖峭的山峰,鶴立群山之中。我初次從峰頭尖東峰附近的岩稜遙遙望見中央尖時,就驚艷不已,心生暗戀之情,有登頂的渴望。
台北縣平溪鄉以山巒尖峭著名,除「平溪三尖」(石筍尖、薯榔尖、峰頭尖)之外,如孝子山、慈母峰、中央尖,也都以山稜險峻著稱。平溪的登山步道,或多或少都得辛苦攀爬一番,但我記憶中,卻有一條相當平緩的步道,就是瓜寮坑溪步道。
石牛山,位於關西的馬武督,是新竹地區的名山,名列台灣小百岳。從關西走118縣道,進入馬武督,行進至34.5K附近的叉路時,就可看見「石牛山民宿」醒目的招牌,左轉進入石牛坑產業道路,順著指標走,過「石牛山民宿」,繼續向前走,不久就抵達了石福宮。石福宮是石牛山兩條登山路線的交會處。
最近東湖聯外山區道路(康湖路)通車後,東湖與大湖之間的車程縮短為5分鐘而已。記得以前,由內湖往東湖,經常塞車,走走停停,有時得花上半個小時以上。康湖路通車之後,由東湖內溝里前往汐止翠湖也變得更為便捷。
筆架山是台北近郊的名山,在民國六、七十年代,我還沒有接觸登山活動時,就已聽說過筆架山及皇帝殿,是一條相當熱門的登山路線。年過四十歲,我才開始爬山。在台北近郊闖蕩五年多,卻沒爬過筆架山,說起來實在有些汗顏。今天終於能實地走過筆架連峰。
馬那邦山,又名「馬拉邦山」,為泰雅族語Manapan譯音,是指山容壯麗的意思。馬那邦山,為苗栗名山,名列台灣小百岳,以秋冬賞楓著名。不僅如此,馬那邦山還可以遠眺雪山至大霸尖山之間著名的聖稜線;此外,馬那邦山也是昔日的古戰場,遺留不少歷史遺跡,可說是一座自然景觀與人文內涵豐富的名山。
石光古道位於新竹關西鎮西隅的石光里,當地地名為石岡子(石岡仔)。石岡子,是指多石頭的丘陵地。當地丘陵山坡多礫石,早期移民選擇在山麓建立村莊,因此而得名。石岡子拓墾始於兩百年前的乾隆、嘉慶年間,由竹塹社頭目衛阿貴率領客籍佃農入墾,在河谷平原種植稻作,其後陸續開發丘陵地,種植茶葉、柑橘及伐樟製腦為業。
最近從新聞得知,台北市文化局文資審查會議,建議指定大稻埕貴德街的陳天來故居「錦記茶行」為市定古蹟,這期間剛好又讀到山友小周兄寫他在迪化街老家的故事-《永樂町六十六番地》(註1)。這新聞及這文章勾起了我兩年多以前,走訪貴德街及迪化街的舊記憶。
新埔「燒炭窩古道」為昔日湖口與新埔之間農產運銷往來的道路,這條古道從新埔上枋寮「雙堂屋」附近的燒炭窩口出發,走至燒炭窩底,然後爬過湖口台地,抵達湖口老街,全長約7公里。
我從「文林閣」開始我今天的「文林古道」之行。文林古道就位於新竹芎林鄉文林閣後方的山窩地區,我想古道的命名應是出自於文林閣。文林閣是芎林著名的寺廟,也是當地早期最重要的私人學堂。
新竹五指山,位於北埔、竹東、五峰三鄉鎮的交界,山峰連綿起伏,宛如五指,因而得名。自古以來,五指山即以山形險峙,氣勢雄壯而聞名,清代的《淡水廳志》將其列為全淡八景之一,號稱「指峰凌霄」,而又以「五指連雲」被列為「塹南八景」之一。日據時期,五指山獲選為台灣十二名勝之一。五指山很受山友喜愛,被列為台灣小百岳,亦被入選為台灣百大名山。
「三段崎古道」位於新竹縣新埔、芎林兩鄉鎮的交界處,是昔日芎林鄉下山村農民運送柑橘等農作物前往新埔販賣所走出來的一條道路,大約形成於清朝道光年間。隨著公路及產業道路的開通,古道運輸的功能早已式微,如今只成為單純的山間農路而已,然而沿途仍可看滿山坡的柑橘園,還有古樸的鵝卵石階路,以及老樟樹陪伴著古老的石棚土地公,默默地敘述古道逝去的歲月往事。
踏進黑森林,原本壯闊的箭竹草坡景觀,瞬息間,已變為大片茂盛的純冷杉林,一棵棵筆直挺立冷杉在此綿密地生長著,這是台灣少數僅存的大面積原始森林之一。走在黑森林,一股清新清涼的森林浴感覺拂身,而獨行於森林裡,閒適怡然,已忘了自己是走在3000公尺的高山上,感覺就像在爬郊山般的輕鬆自在。
大約兩年前,我開始有登高山百岳的念頭。後來意外喜獲麟兒,打亂了我原本的規劃,直至今年下半年,我還想著要趁著冬季來臨之前,至少登一座高山百岳。我預定的第一座百岳是合歡群峰中的合歡主峰、東峰或石門山,都在中橫公路旁,約一個小時內就能登頂,算是低難度的百岳之選。
百吉,舊稱「八結」,位於桃園北橫公路進入復興鄉的山區入口,行政區域屬於大溪鎮復興里。百吉的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聚落多集中於大漢溪及其支流沿岸的河階及谷地平原。復興里的範圍,包括了現在的百吉、湳仔溝、二層坪、大溪坪、阿姆坪等地,日據時代都屬於八結地區。
新竹五指山,位於北埔、竹東、五峰三鄉鎮的交界,山峰連綿起伏,宛如五指,因而得名。自古以來,五指山即以山形險峙,氣勢雄壯而聞名,清代的《淡水廳志》將其列為全淡八景之一,號稱「指峰凌霄」,而又以「五指連雲」被列為「塹南八景」之一。日據時期,五指山獲選為台灣十二名勝之一。五指山很受山友喜愛,被列為台灣小百岳,亦被入選為台灣百大名山。
「紙湖古道」,又名「挑紙古道」,位於苗栗獅潭百壽村,是早期村民運送紙品前往苗栗頭屋的一條產業道路。百壽村,舊名「紙湖村」,日據時代此地造紙業發達,製紙過程中,須挖闢湖塘,灌注石灰水以浸泡竹子,將竹子纖維分解,製成紙漿,再經過曝曬處理,以製成粗紙。這些用來製紙專用的湖塘,日本人稱為「紙湖」,而成為地名的由來。
今天由報紙得知,台北縣石碇鄉公所重建淡蘭古道,剛剛完工,步道由雙溪口至石碇老街,全長約2公里。於是趁著下午天候多雲涼爽,便帶著老婆和孩子前來石碇體驗這條新步道。我們走信義快速道路,接北二高台北聯絡道,至深坑,然後走深坑外環道文山路(106乙縣道)至石碇的雙溪口。
最近山友提及陽明山的秋芒正綻放,景色煞是迷人。不少山友聞訊紛紛上山賞芒,我也憶起兩年前的十月份,帶著老婆上大屯主峰賞芒的往事。當時只是純賞芒,所以便直接開車上大屯山。
今年以來,我的旅行足跡漸及桃竹苗地區,大致都是以中壢為跳板,趁著陪老婆孩子回內壢娘家,然後再從內壢轉往附近的縣市鄉鎮尋幽訪勝。時間足夠則走遠,時間不足則在中壢附近的鄉鎮閒逛,大多只是尋常鄉村景致,純散心兜風而已,若要寫旅記,則就未免是小題大做了。
五月的風,就要揮別,脫離不定的晴雨,適合外出走走,這次金山平原的健行之旅,去年也有辦,忘了是什麼事情耽擱了,所以沒有去成,可是還會想去鄧麗君的筠園,金山平原有舊機場,古厝,美術館,以及人間淨土的法鼓山,還有懷念的鄧麗君歌聲,以及一些幾年前的回憶。
基隆的五處砲台古蹟,我只剩槓子寮砲台尚未寫旅記。最近寫完白米甕砲台旅記,心情上便想補寫槓子寮砲台旅記,將遺漏的這一篇補齊。我遊槓子寮砲台,已經是兩年多以前的事了。
汐止姜子寮的福興宮是我經常來訪的地方。福興宮廟旁的廣場設置了一排免費的洗車場,場地相當寬敞,可容十幾輛車同時洗車,洗車的用水引自姜子寮溪,水量充沛,每個洗車位都配置水龍頭及長水管,對洗車使用者來說相當方便。
蓬萊溪自然生態園區位於苗栗南庄的蓬萊村,以觀魚步道而聞名。這是一個政府結合社區民眾封溪護魚成功的故事。蓬萊溪,舊稱「南河」,為苗栗中港溪的上游,原本豐富的魚群資源,卻因濫捕而逐漸枯竭。民國九十年(2001年),南庄鄉公所正式公告實施封溪護魚計畫,蓬萊社區居民組織護溪巡邏隊,守護河川,使蓬萊溪的生態逐漸恢復穩定。
最近從圖書館借了一本《台灣的老樹》(遠足文化),書中介紹全台32棵老樹,我曾見過其中北投清天宮的榕樹及觀音山凌雲寺的老茄苳。我很少專程去探訪各地的老樹,大多是登山或旅行途中,路經老樹時,順便一睹老樹的丰采。
「台一線」和「台三線」是縱貫台灣南北的主要省級公路。台一線,俗稱「縱貫線」,歷史最為悠久,可說是台灣第一條古道,聯繫著台灣西部各主要都市城鎮;台三線則是深入內山,縱合山區的各個鄉鎮。台三線因為行經山區,沿途有較多純樸的小鎮與山林美景。今年以來,我的行旅足跡漸及桃竹地區,所走過的景點大多集中於台三線沿線的鄉鎮。
基隆多雨,也以砲台多而聞名。基隆擁有的砲台遺跡約有十餘處,歷經數百年的歲月變化,有的仍然保存完整,有的則只剩殘跡而已。目前這些砲台被列為國家古蹟的共有五處,都位於基隆港周遭,由西而東分別是大武崙砲台、白米甕砲台、獅球嶺砲台、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槓子寮砲台。這幾座砲台我都曾經探訪過。其中的白米甕砲台,我曾於十五年前來探訪過。
共有約 684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一份最新報告顯示,旅居美國的外籍人士表示,在這裡生活的最大好處是有大量的就業機會,但對許多人來說,高昂的生活成本讓這種生活充滿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