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學習邏輯思考的事前準備

邏輯思考既是科學也是藝術(1)

麥肯納利(D. Q. McInerny)

人氣 32
標籤:

合乎邏輯思考的前提是──對語言要有敏感度,以及能有效、靈活運用語言,因為邏輯和語言是密不可分的。思考要合乎邏輯的另一個前提是,我們必須用尊重和健康的態度看待世界上一切客觀、穩當、且真實的事物,因為邏輯就是現實。

思考要合乎邏輯還有最後一個前提,那就是敏銳的警覺性──面對事實時我們必須警覺到哪些是我們自己主觀的想法、哪些是客觀的想法──因為邏輯就是真相。本書第一部份所探討的態度、觀點和步驟,都能幫助讀者準備好自己的心態,成功的向邏輯思考邁進。

1 集中注意力
Be Attentive

很多推論上的謬誤,追根究柢後會發現是我們對整個情況投注的注意力不夠充分,特別是在熟悉的狀況之下。就是因為太過熟悉才導致粗心大意的錯誤,連近在眼前的事實都判斷失當。在應該小心求證時,我們反而草率行事,因此誤判情況。

我們常常因為曾經遭遇過類似的狀況,就假設每一次的處理方式都是大同小異。不過,當我們用最嚴格的尺度來衡量時,將會發現沒有兩件狀況是一模一樣的。每種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我們必須特別留意當中的特殊性。

「注意」(Pay attention)這兩個字不言而喻!這兩個字提醒我們粗心大意是要付出代價的(pay)。注意力講求的是對每一種狀況做出主動而且積極的回應,其中包含狀況中所有的人、事、物。被動和專注是不可能同時並存的。

別只是看,要看清楚;別只是聽,要聽仔細。訓練自己專注細節的能力。細微末節之事不應被忽略,因為是小事成就大事。

2 釐清事實
Get the Facts Straight

事實就是已發生之事,並且有客觀的依據。事實應被視為獨立的事件,必須具有前後一致的特性,必須經由仔細的觀察才能察覺,因為事實一旦被忽略,後果就不堪設想。

客觀事實分為最基本的兩大類:「事物」(thing) 和事件 (event)。事物有著存在的實體,如動物、植物和礦物。舉例來說,白宮(White House)就是第一類的事物,而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被暗殺則屬於第二類的事件。

第一類比第二類基礎得多,因為事件是由事物和事物的行為或活動所組成。白宮即將舉辦一場國宴──這個事件要成立的首要條件,就是白宮這個實體必須存在,還有其他許多相關的事物必須存在,否則這樣的事件不可能發生。如果該事件要成立,那麼就需要其他實體事物的配合。

如要判斷一件事實是否為事物,只要親臨現場見證就知道。如果這件事物的確存在,那麼它存在的地點就是你的目的地。如果地點不太遙遠,那麼你就可以直接觀察這件事物,並驗證它的真實性。

再以白宮為例,如果要確認它是件事物而非為虛構之物,你只要親自拜訪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 C.),就能親眼見證白宮的存在。這是確立白宮真實存在最直接、也最可靠的方法。但你也可以相信間接的證據;比如說由一位可靠的證人提供證詞,見證白宮的確地處華盛頓特區;或將白宮的照片視為證明,確立其真實性。

但是如何確立事件的真實性呢?以林肯被暗殺事件為例,我們說這是個事實,但這種陳述的證據何在?這起事件發生的年代久遠,當時的目擊證人都已不在人世,因此我們沒有任何人證。

顯然,當今沒有任何人曾親眼目睹這起事件,所以直接證據的可能性是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熟悉各種提供間接證據的事物。比如說,我們必須查閱政府檔案(警方記錄、死亡證明等)、報章雜誌、存證照片、名人傳記、日記和國會記錄等。這些證據在本質上都是事物,但從這些事物所提供的證據,我們能夠合理的推論林肯被暗殺事件的真實性。

既然這些事物的真實性也被確立,整起事件的真實性也就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因此我們就能建立一項歷史性的事件。

事實也有主觀和客觀之別。事物和事件都是客觀事實,兩者皆屬於公開記錄,基本上任何人都能取得這些證據。而主觀事實只有當事人才能提出。舉例來說,頭痛就是一個主觀事實。如果我的頭在痛,那麼只有我才能提供直接證據,也就是說只有我才能建立頭痛的真實性。

但如果是你的頭在痛,我只能用間接證據建立你頭痛的真實性。當你說你的頭在痛時,我必須相信你。主觀事實的真實性是否能成立,完全取決於當事人可靠的程度。

釐清事實的總結如下:如果事實是一件事物,而且我們能親自確認該事物真實存在,那麼建立這件事實真實性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眼見為憑,然後我們就能取得直接證據。如果我們無法取得直接證據,我們必須竭盡所能的測試間接證據之真實性和可靠性,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仰賴間接證據確立該事物的真實性。

我們一生中很難直接參與各種社會重大事件;也就是說,在研究這些社會事件時,我們幾乎完全仰賴間接證據。而當我們運用間接證據來確認事件的真實性時,我們就必須秉持謹慎的態度,把間接證據視為直接證據一般,小心求證。最重要的就是確認原始資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在正常的情況下,對於當事人來說,主觀事實應該是顯而易見的。不過,因為某些心理作用,例如對自己不誠實(self-delusion)或合理化自身行為(rationalization),當事者可能無法釐清主觀事實。

當建立他人主觀事實的真實性時,必須優先考慮當事人可靠的程度,因此你必須儘可能先確認該當事人的可靠性。

3 概念和概念對像
Ideas and the Objects of Ideas

人類內在的每個概念都有其原點,而這些原點都是獨立且實體存在的事物。概念是客觀事物的主觀表現。清晰的概念就是忠實呈現客觀事物的原貌;相反地,模糊的概念就是扭曲客觀事物的表現。

雖然我們無法百分之百控制自己內在的概念,但我們的確能控制概念。也就是說當我們面臨概念模糊時,並不是完全無計可施。只要我們隨時留意任何概念和概念的對象之間的連結程度,就能確保概念的清晰度。如果連結的程度不夠緊密,表示概念和對像之間銜接度太過薄弱,那麼我們就知道這個概念是模糊的。

以下這個概念是錯誤的:因為我們只能透過概念來瞭解世間的一切事物,所以我們充其量只能瞭解概念而非概念所傳達的事物。概念只是獲得知識的工具,而不是獲得知識的目的。

概念是我們和世界聯繫的管道。如果概念是清晰的,那麼與世界的連結就會愈強。提高概念清晰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透過概念本身來觀察其背後所代表的對象。

4 注意概念的起源
Be Mindful of the Origins of Ideas

我們都偏愛自己的概念,這是一種自然現象。畢竟,概念就像我們的小孩一樣,是從我們內在所孕育出來的產物。但只有在當事人與世界不斷互動的情形下,這些概念才能產生。客觀事實──也就是獨立且實體存在心智之外的事物必須先存在,而後我們的內在才能孕育概念。

我們越小心注意概念的起源時,我們的概念自然會越清晰,也就能更深入理解。重點是找出這些概念發源自客觀世界中的哪一部份。如果我們不把概念視為客觀外在世界的產物,誤以為人類心智可憑空製造概念,那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概念。

當我們越著重概念,卻徹底忽視外在客觀世界起源時,這些概念便會受到影響而漸漸失去原貌。如此一來,原本主觀與客觀之間的正常連結就會承受極大的壓力,當壓力大到一定程度時,連結就會斷裂。

那我們將會完全脫離了客觀世界。後果是我們再也無法看到客觀的世界,只看到自己主觀投射的世界;我們再也看不到實體的事物,只看到自己內在憑空想像出來的產物。

當我們說到「建立事實」時,並不是要求我們的內在建立新的概念。如同以上所述,我們內在的概念其實是主觀的事實,但在邏輯上我們需要建立的是客觀事實。為了建立客觀事實,我們必須超越主觀印象,追尋概念在客觀世界的起源。

以下這個事實是成立的:如果我們內在有一特定概念,那麼外在世界也一定有相對應的實體之物。比如說,我內在有一個概念,稱之為「貓」,外在世界也確實有這種實體動物。

但我的內在也可以有另一種概念,稱之為「半人馬」(centaur),但外在世界並沒有相對應的實體之物。原因是「半人馬」的概念是主觀事實,而這個事實僅僅是我內在的一個概念。@待續…

摘 自 《邏輯力:邏輯思考的入門書》 久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掌握概念勤演練 張蒔曦基測學測都拿滿級分
53種妙招打造好腦力(6)
無毒生活是生命的新層次(2)
如何規劃退休生活?簡化生活 讓身心受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