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府城七夕 做16歲科儀慶兒女長成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2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市26日電)府城七夕,沒有牛郎織女愛情哀愁,只有歡慶兒女長成氣氛,「做16歲」的廟宇,更是包裝這項府城特有的成年科儀,歷久不衰。

「做16歲」是府城的「碼頭文化」,較普遍的說法是源起清朝康熙、雍正年間中西區五條港一帶,當時河港苦力要16歲成年才能領全薪,未成年算是童工領半薪,兒女成年領全薪算是大事。

當時,兒女成年,父母會宴請親朋好友及碼頭苦力老闆,似乎是有「宣示」意味,告知所有人,不能再給童工薪資。

五條港沒落後,據說做16歲儀式反而繁複,一度是有錢人家長子才能舉辦的習俗,辦理成年禮時,最完整的供品高達108盆,除胭脂水粉、麻油酒雞、紅圓白圓外,還有其他隨個人高興獻上的供品。

時代演進,做16歲儀式日益簡化,很多人家怕麻煩,乾脆到主祀「七娘媽」的道教廟宇上香祭拜,20多年前,父母帶兒女做16歲,也只是鑽過「七娘媽亭」,獻上金銀紙錢,上香祭拜。

如今,在台南市政府擴大推動為七夕祭典後,「做16歲」科儀似乎又開始變得復古,不只上香祭拜獻上供品,還有做16歲套裝行程,穿狀元服、騎馬繞行市區。

更有甚者,結合牛郎織女傳說,搭起鵲橋,懸上許願卡,讓青少年過橋許願。橋下還有牛郎所牽一頭紙牛,讓青少年撫摸長智慧,感覺有點像是9月28日教師節孔廟祭孔時的黃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