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學人在紐約回顧中國民主歷程

標籤:

【大紀元6月28日訊】(自由亞洲電台記者紫荊報導)為紀念從30年前的西單民主牆、20年前的六四延續至今的民主運動,6月26號到27號,海內外幾十位學者和民運人士在紐約城市大學的史坦頓島學院召開「中國憲政民主化國際研討會」,回顧不同階段的民主歷程,並提出擺脫中共的話語系統,爭取心靈自由。

研討會召集人、普林斯頓大學中國學社執行主席陳奎德博士介紹,原本打算在6月初紀念六四的日子召開這個研討會,但是擔心中共阻撓國內學者出境,因而延至6月底。但仍然有兩位學者被跟蹤圍堵,未能前來。

陳奎德:「一個是張祖化先生,他是被嚴厲限制出境。而且他現在樓下還有很多國安的衛兵在守候。另外,崔衛平教授,她已經做好了各種準備,而且從市內到她在郊區密雲水庫的住所,準備出國,但是被兩輛國安的麵包車跟蹤到了她在密雲水庫的住所,不讓她出境。」

談到本次會議的主旨,他說:「當時80年代末期的有些學生也不大清楚自己的先輩在79年,10年前做的事情。這中間有一代一代的斷裂,有一代一代的隔絕,我們要打破這種斷裂和隔絕。」

與會者在第一天的會議中,介紹了1979年西單民主牆時期活躍的思想、在高壓下的表達、民間刊物的創立和被查禁。

中國民主黨海外總部主席徐文立講述了1979年星星美展為爭取展覽空間,自發組織在十一上街遊行獲得成功的事例。經過幾10年政治運動的暴力,為什麼人們還敢上街與警察面對呢?

徐文立:「中國永遠不缺乏對於中國社會、民族有深切的責任感的士人,不管這個社會黑暗到什麼程度,總會有一些人站出來,會不懼怕。他不把一個國家的當政的領導人,他的政權有多大,他的權威有多大看的很重。中共是命如薄紙,在我的眼裡就是如此。」

70年代寫出「論言論自由」的胡平表示,言論自由是民主的基礎。來自瑞典的獨立中文筆會作家陳邁平則提出,爭取心靈的自由,從擺脫中共的話語系統開始。

陳邁平:「如果你的心靈不自由,就是給你言論自由也沒什麼用。我發現我開始要來解構,要避免或反抗這種語言了。如果說,你用了還不知不覺,那就更糟糕了。如果你用了還馬上意識到,那麼你在語言上就有一種自由的希望。」

作家盛雪表示,對此知識分子有責任:「當你去沿用它的話語系統的時候,實際上你是在它的一種給你已經規範好的軌道裡面去思考。知識分子應該有這樣一種自覺性,開始去摒除它的那種話語系統,跳開它的傳統的思維慣勢。」

唯一從大陸趕來的77歲的原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研究員姚監復,在會上朗讀了稱他為舅舅的查建國寫的文章,文中說:馬克思的階級鬥爭學說人為的擴大階級矛盾,強化階級仇恨。在中國大陸成長起來的幾代人由於長期接受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共產黨文化熏陶,越仇恨革命性越強,對敵鬥爭可以不擇手段。而非暴力的原則是博愛,是每個人都有善的一面。

姚監復:「這種思想,坐了9年牢,我提出跟你博愛,不要對敵鬥爭觀,還抓起來。我的外甥不能來,而由他的舅舅,77歲的人來這兒講,我覺得既可笑又悲哀。」

中國問題專家、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林培瑞教授和許多與會者都是舊相識,他說六四的經驗是很多人生活中的轉折點,會上所談的是他們一輩子的經驗。

林培瑞:「知識分子的思想和老百姓的不滿能夠聯結在一起,那真是中國有更大的希望。但是關鍵是中國政府反對這個,它一看到有任何結社,任何組織,任何有系統的力量它馬上就壓制。」

他看到互聯網是一個希望。

林培瑞:「因為網絡上你可以不組織而組織,你可以有一種cyber組織。而且我們已經看到這現象。」

研討會為期兩天,出席會議的還有原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所長嚴家其、公民力量發起人楊建利、中國憲政協進會理事長王軍濤、紐約市立大學教授夏明、紀錄片《河殤》的撰稿人之一謝選駿、六四參與者張郎郎、學運領袖封從德、王超華和歷史學者吳仁華、來自法國的張倫、英國紹江等。(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德國《星期五》雜誌發表對魏京生的採訪
何清漣:缺民主、無自由的「中國模式」論浮出水面
外電:道德與利益﹖外商在中國的拔河
中共外長UN開會 法輪功籲制止迫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