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鯖魚故鄉南方澳 旗魚「坐」上地標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月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楊宜敏/專題報導

宜蘭縣南方澳多產黑鮪魚、鯖魚這兩種漁獲,但在整個漁村裡的兩座魚型地標卻都是旗魚,不免讓人質疑「南方澳旗魚漁獲比較多嗎?」其實,旗魚為地標是有其歷史淵源。

南方澳豆腐岬海邊入口處旁,有一座蘇澳國際獅子會與日本西北九洲東國際獅子會在1995年間設立的旗魚地標;這隻旗魚的造型是以近45度角、尖長嘴型直衝出海。

另一個旗魚地標位於內埤海邊的北濱新村入口,這是蘇澳鎮前鎮長李坤山在1998年設立的;這尾旗魚與豆腐岬的造型不同,它的頭部與尾部彎出一個髮夾彎,做出躍出水面的動作,也是一個非常動作有力的造型,基座上有「南方澳地標」的字樣。

資深漁民說,用旗魚來做為南方澳地標是有其歷史淵源,南方澳開港之初,日本人引進鏢旗魚的漁法,民國39年更引進了巾著網漁法,到了民國5、60年代,捕撈旗魚的巾著網漁船佔了南方澳漁港最大宗,多達500組。

南方澳文史工作者廖大慶說,平均一組巾著網漁船至少僱用12人,從事巾著網作業的漁民約有6000人,如果以每人各有4人家庭來計算,依賴而生的人口就有2萬4000人,民國50年代,南方澳因此繁榮不已,一直到後來其他漁法引進,旗魚的捕撈才逐漸式微。

學者推測與造型力量感有關

廖大慶說,這些魚型地標的選擇應該跟南方澳的漁獲無關,反而跟旗魚的造型看起來比較有力量、製造商可能比較有現成的旗魚造型物有關,畢竟,不論黑鮪魚、鯖魚、鯊魚等似乎都沒有比旗魚拿來做地標來得適合,選擇小而不夠有力的魚種,做了也會被人嫌到臭頭。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