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綠癌剋星銹病菌專一性高 初步研究露曙光

人氣: 34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9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七日電)郊外隨處可見外來入侵種植物「小花蔓澤蘭」,被這種「綠癌」攀附的植物會無法行光合作用而死亡,間接危害生態和經濟損失。台灣大學植物病理系教授曾顯雄去年從英國引進專剋小花蔓澤蘭的「銹病菌」,經過隔離田間釋放的結果,它可充分抑制小花蔓澤蘭的生長,成效相當不錯。

台灣北部較少見的小花蔓澤蘭(Mikania micranthaH.B.K )在中南部危害情形嚴重。根據行政院農委會特生中心2001年小花蔓澤蘭蔓延調查顯示,台灣地區危害面積估計有5萬1893公頃。2002年蔓延危害面積更高達5萬6847.78公頃,比2001年再增加4954公頃,已被列為台灣外來危害植物的「頭號殺手」。

小花蔓澤蘭生長快速且成長後會攀爬覆蓋其他植物、造成遮光效應,被攀附的植物(大部分是喬木)無法行光合作用而死亡,間接影響鳥類或其它野生動物的棲息,造成經濟損失並危害生態。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表示,小花蔓澤蘭兼具有性及無性繁殖優勢,結實量相當驚人,每平方公尺覆蓋面積可產生 17 萬粒種子,以風力傳播能迅速強勢蔓延。因此又有「生態殺手」或「綠癌」之稱,一定要隨時連根刨除。

協會指出,小花蔓澤蘭原產中南美洲,侵入東南亞、中國大陸及太平洋島嶼。台灣地區遭入侵年代及途徑不明,最早是在 1986 年採自屏東縣萬巒鄉,農委會林務局在 1990 年證實小花蔓澤蘭入侵台灣,目前已廣泛分佈在台灣中南部及東部地區,在海拔 1000 公尺以下的中低海拔山野開闊地、溪谷、荒地、荒廢果園及道路兩旁,都可見到它的蹤跡,成為侵略性最強的外來入侵植物。

台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系教授曾顯雄指出,說也奇怪,這種從中南美洲入侵台灣的小花蔓澤蘭卻未影響當地其他植物和經濟作物,經過研究人員發現,大自然發揮了「一物剋一物」的原理,研究人員從小花蔓澤蘭植物體內發現原來有一種「銹病菌」專門抑制它的生長,使得小花蔓澤蘭族群不易擴大,達到生態上的平衡,根本就和一般植物一樣,沒什麼危害。

曾顯雄去年 3 月從英國引進銹病菌(Puccinia spegazzinii)後,曾在台南的亞洲蔬菜中心借用 P2 負壓等級實驗室從事病源性和寄主範圍的測定,同年 10月 16 日向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申請田間釋放,並向防檢局諮詢委員會做病源報告,獲得委員們一致的好評,認為銹病菌的專一性非常完整,不會影響其他植物,可以在隔離田間釋放進行測試。

林務局協助曾顯雄進行隔離田間釋放,在高雄六龜工作站的四扇平和苗圃兩個點進行測試。曾顯雄說,銹病菌無法在培養皿中培養,一定得在小花蔓澤蘭的活體中培養,經過實驗室中一盆一盆的繁殖感染,測試確定在無生物安全疑慮後才拿到大自然中釋放。

令人興奮的是,今年 5 月 9 日在當地釋放出去後,隔一個月觀察,發現當地的野生小花蔓澤蘭被感染了,7月 9日再去觀察,感染的情形更廣泛,不過,這其中卻發生卡玫基颱風造成苗圃地區被土石流掩蓋,8月 9 日觀察結果,發現旁邊未被掩蓋的小花蔓澤蘭照樣被感染。

曾顯雄解釋,銹病菌感染小花蔓澤蘭的藤蔓、葉子、葉脈後,會出現如同銹斑的感染病灶,葉子會掉落,還會影響開花和種子數目,只要一長新芽、新葉就是最容易被感染的時候,新葉數目減少,自然後續很難再生長。

他說,銹病菌是生存在小花蔓澤蘭的植株上,病菌在病灶上長出「冬孢子堆」,孢子堆再長出「擔孢子」,擔孢子成熟後就彈射到健康的小花蔓澤蘭植株上就會發芽,而且發芽管會伸進組織細胞內吸取養分,然後再從葉子表皮下長出新的「冬孢子堆」,週而復始繁衍生長,小花蔓澤蘭的生長受到抑制,彼此達到平衡,而非「趕盡殺絕」。

他強調,隔離田間釋放實驗將進行到今年底,除觀察小花蔓澤蘭遭感染情形,最重要的是注意其他植物有無被感染,待綜合評估報告後向防檢局報告,明年初再進行更大規模的感染實驗,預計釋放的地點在花蓮、屏東、彰化八卦山等地再進行數個月的觀察。

林務局估計,從90年到96年,每年光是為了防治小花蔓澤蘭就得編列新台幣 5000 萬到 6000 萬預算,如果這項實驗成功,預計後年起可減編這項費用,全數啟動生物防治功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