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剪紙帶給眾人希望與能量!(下)

台灣設計師連線

人氣 8
標籤:

◎「前刀糸氏」策展人十問十答
林佳慧 謝承原

Q01 「前刀糸氏Ⅱ」像是去年的進化版本,與第一屆「前刀糸氏」相較之下,除了展品更新,是否還有什麼突破或改變?

第一屆「前刀糸氏」的開始就像一本書的引言,重新喚起大眾對於剪紙的記憶。「前刀糸氏Ⅱ」延續第一屆希望人們拾起剪刀來進行創作的精神,但是以“The Story of Paper-Cutting”為主題,著重在剪紙之於日常生活中的意義,並將其精神真正賦予在作品上。

Q02 在設計師進行物件發想與整合成展覽的過程中,是否遭遇什麼困難?甚至是反映台灣整個設計環境的無奈或進步?

「前刀糸氏」從一個workshop整合成一個展覽過程中,首先遇到的就是時程問題,因為參與「前刀糸氏」的成員大多白天有全職工作,大家僅能利用下班時間參與,所以在時間安排上格外得緊;另一點在於「前刀糸氏」是一個自發性的團體,背後並沒有任何資源的支援,所以大家在樣品製作上都必須靠自己尋找技術與廠商,也因此遇到很多無奈,例如廠商不願意花時間製作沒有量的產品等,但是大家依然很有熱忱的參與其中,這讓我們覺得台灣的設計工作者不再只是努力工作,也對自己的文化多了一種認同與使命感。

Q03 要在一項傳統文化中導入現代設計的理念,對設計師和策展人而言,是否曾經產生任何衝突,還是總能相得益彰?

將傳統文化導入現代設計中一定會有所磨合,但是「前刀糸氏Ⅱ」並沒有明顯的衝突產生,原因在於這次展覽重點放在剪紙的意義,強調剪紙的精神,反而讓設計者更好發揮運用。

Q04 當剪紙藝師李煥章老師看到剪紙藝術經由「前刀糸氏」的創意幻化成一件件生活用品時,有什麼反應和想法?

記得當「前刀糸氏」的朋友們第一次與李煥章老師見面,李煥章老師就聊到台灣剪紙必須要創新的想法,也認知自己算是首先因應台灣潮濕氣候,為能長期保存剪紙,以綾羅綢緞來剪紙的創始者。這是一種材質上的創新,也是為台灣剪紙創新的突破。而當李煥章老師第一次看到我們這些小朋友,以剪紙為主題元素來設計用品時,似乎一點也不驚訝,而是徐徐地說:「過去的剪紙,不是專門為了剪紙而剪紙,一般都是應用在民間、生活裡面,不論吃的、穿的、住的、睡的、婚喪喜慶,是為了節慶、為了一般民間風俗、習慣而剪紙,所以它能留傳在民間。」這些話除了讓我們更加明白剪紙在華人歷史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也似乎告訴我們,「就是這樣!」,剪紙本來就該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只是人們將這層關係給遺忘了,而「前刀糸氏」就是希望尋回剪紙在生活中的回憶。

Q05 請問您最常觀察哪些國家的哪類展覽?可否推薦一個近期十分讚賞的展覽?並簡述其優點。

我們最常觀察日本或是歐洲國家的設計展覽。近期展覽我們推薦2007年底佐藤卓在21_21 DESIGN SIGHT所策劃的「water」展,主要是想表達水對這個世界的重要性。而其藝術展覽之整體策劃,分別邀請不同領域的設計師共同參與,透過不同的媒介與手法呈現,展場當中有許多區域是互動裝置,藉由這些裝置讓民眾實際操作,更能體會設計者所要傳達的概念,這個展覽試圖讓設計師、對設計有興趣有想法的民眾,能在此空間中相互對話交流。

Q06 就您所知,策展人在台灣策劃一個設計展覽最容易遇到什麼問題?哪一點是比歐美、日本等地策展人要來得艱困?

最根本的問題是「時間不夠與經費不足」。沒有時間使我們去完善經營,沒有足夠經費使我們有效達成理想的規模。在台灣策劃一個設計展需要有夠好的規模,就需要有足夠的經費,而足夠的經費就必須有良好的公關企劃,或是說要能尋求有資源者的資助,這同時還要思考如何符合贊助者的需求效益又不失展覽原意,其實是一項很有挑戰性的任務。尤其策劃像「前刀糸氏」這樣的展覽,在完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全靠大家對於這項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共識,一起努力完成。

Q07 就策展人角度而言,一個理想的設計展覽,應該做到什麼程度?又要能創造什麼樣的成果?

「設計」是一種對於日常生活的服務,所以設計展覽不該是讓設計者本身自high或高不可攀的伸展台,重點要讓民眾可以參與,並了解設計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設計展覽應該營造一種常民的氛圍,甚至是父母帶著小孩一同體驗原來設計是如此貼近大家。

Q08 透過【2007台灣設計師週】是否感受到什麼?而後是否對台灣環境和設計產業萌生任何正、反面認知?

透過【2007台灣設計師週】,我們發現台灣還有許多懷抱著高度熱忱的設計工作者,即便目前處於這樣一個不盡完善的環境下,依然保持正面積極的態度進行創作。我們相信透過【台灣設計師週】這樣的平台,對於整個大環境是積極與正面的。

Q09 若分別以策展人和設計師的角度來看,您認為【台灣設計師週】的存在意義為何?

【台灣設計師週】對於策展人來說是集合設計展的一個媒介,它的聚集效應可以吸引人潮並傳達出展覽的宗旨。對於設計工作者來說,這是一個可以發聲的機會,並且經由這樣的一個平台與其他設計工作者或是民眾激盪出更大火花。

Q10 就您觀察,台灣的設計力量與表現之於國際有什麼優勢與劣勢?什麼路徑能夠更加聚焦國際目光?

其實台灣屬於海島型國家,內需的部份並不大,所以應該要將市場延伸海外,不單著重於科技產業。台灣的設計工作者擁有良好的日常生活反思能力,設計能量與水準也不亞於其他先進國家,應當可以在更多元的產業中發展,並且以這樣的方式讓國際看到不一樣的台灣設計。@

謝承原
現任TOAST Living產品設計師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工藝設計系畢業
2007 台灣國際創意設計大賽 銅獎
2005 INDEX Award, Nominated design
2004 台灣國際創意設計大賽 佳作

林佳慧
現任L’Erbolario 平面設計師
景文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
2007 台灣國際創意設計大賽 銅獎
2002 時報廣告金犢獎
文建會(保存篇/長壽篇)入圍

摘自 《08台灣設計師週》 田園城市文化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設計原創 :天天天「籃」(上)
設計原創:天天天「籃」(中)
設計原創 :天天天「籃」(下)
單純剪紙帶給眾人希望與能量!(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