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赴四川記者談採訪災區災民

標籤:

【大紀元5月31日訊】(美國之音記者:天虹2008年5月31日香港報導)香港特首曾蔭權最近舉行招待會,向四川大地震後前往災區的新聞工作者表示慰問。這次香港記者從災區發回的很多現場報導都更加激發了港人對災區同胞的同情和支持,而另一方面,心理學家說,記者親眼目睹災區境況,可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衝擊,需要調整和恢復。

冒險採訪

香港大公報說,曾蔭權在招待會上代表特區政府和香港市民向記者致謝,表示記者的報導激發了更多香港人對災區的關心。曾蔭權也特別提到,他知道很多記者冒了很大風險去採訪,他很關心記者的安危,也擔心記者目睹災區慘況後,心理會受到影響。

5/12地震後,香港電視台、電台、報章雜誌等多家媒體都在第一時間安排記者趕赴災區,讓香港市民及時獲悉救災前線的情況。

回來後哭得厲害

星島日報記者翁育紅在地震發生後第一個星期曾前往災區綿竹、甚邡、北川和都江堰,她說,在災區採訪時幾乎沒有落淚,反倒是回來後哭得很厲害。

翁育紅: 「在災區的時候,我自己沒有怎麼哭過,因為是在工作,但是回來第一天,看到報紙電視上那些畫面的時候就忍不住一直哭,有個空間能讓我哭出來,再把我看到的東西、自己的感受寫出來,這樣就比較好一點。」

心理受影響

最近,不少心理學家提出,有的新聞工作者在目睹災區慘況後,心理可能受到影響。香港心理學會的岳曉東說,有的記者因為無法在現場親自搶救生命,甚至會感到內疚:

岳曉東:「他們自己因為要拍攝、要報導,所以不能參與救援工作,所以他們可能會有一絲後悔或者內疚,這一點他們要看到,他們去報導,本身就是在幫助救災。國內國外的記者都有這種情況,有時候想到底是報導重要還是救援重要,如果報導了而沒有救援,之後就產生內疚心理,其實這個要看得更多一點,因為他們其實已經是在幫助災區的人民。」

星島日報記者翁育紅說,記者不太容易參與直接救援,但是可以利用採訪鼓勵災民:

翁育紅: 「因為當時有很多情況我們也做不了,我覺得我採訪的時候也盡我的能力去鼓勵災民,語言交流上的支持,救援方面的工作,比如像挖屍體甚麼的,事實上我們能做得不多,因為我們也沒有工具甚麼的。」

先去者所受震撼大於後去者

香港明報記者林迎曾在地震發生後第二個星期前往災區採訪,她說,相比那些地震後第一時間就親臨災區的記者,他們受到的情感衝擊沒那麼大:

林迎: 「我是21號才去的,所以就是已經過了一個星期以後,我們第二批記者報導的方式會有些不同,著重於重建的希望,而不是以救援的慘烈為主題,當然我們看到的救援現場以及我們的工作辛苦程度也跟第一批去的記者有很大區別,我們看到的情形一般還比較平和,物資也比較充足,道路也比較暢通,所以我們第二批去的記者就沒有第一批受到的震撼那麼大。」

媒體之功

香港大公報說,這次親臨四川地震災區、奔走於第一線的香港新聞工作者有大約一百人,而人們也不應忘記,在他們背後,還有大批媒體編輯、記者、美工以及剪接、排印等後期人員,同樣緊張工作,災區情況才得以在第一時間詳盡呈現給觀眾和讀者。沒有這些媒體人的辛勤勞動,香港市民也不可能如此快速得知災區的嚴峻情況,不可能如此迅速形成人人關心、個個捐助的救災熱潮。

關鍵詞:香港,記者,災區,心理衝擊,媒體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市花海聯合婚禮  市府馬上辦結婚登記
高縣鳳荔觀光季開幕  玉荷包下週起盛產期
夢時代購物中心鮪魚季  熱鬧登場
展現人道關懷的工程師─歐晉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