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獲6億經費 有人來自中國

標籤: ,

【大紀元5月31日訊】(美國之音記者:申華2008年5月30日華盛頓報導)一批美國華裔生物醫學科研人員通過激烈競爭,日前獲得美國權威民間慈善機構的研究資助。競爭獲勝者中包括在中國大陸高校畢業後來美深造的學者,華裔科研人員逐步成為美國科研機構的中堅力量。

*56人中選 10人來自中國大陸*

頒發研究資金的是「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HHMI),這是一家由美國航空大亨霍華德.休斯創建的私人慈善機構。星期二該機構決定向美國大專院校以及科研機構的56名研究人員頒發六億美元的科研贊助經費,這些獲勝者是從1200多名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的,而贊助獲得者中有10名左右中國大陸出生的研究人員。

於洪濤博士是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獲得「霍華德.休斯科醫學研究所」資助的得勝者之一,他說,這次角逐過程擺脫了以往的人際關係因素,開放度更大,有利競爭。

「競爭一直比較激烈,這次尤其激烈,候選人以往可能只有一、兩百個人,最後,他們(HHMI)選擇三、四十人;這次他們擔心,可能在不同的學校裡面有內部的政治關係,有些人可能不會被推舉上來,所以這次進行了一次公開競爭,最後有一千兩百多人參加申請。」

*中國教育:基礎紮實 創造性差*

接受採訪的華裔生物醫學工作者慶幸能夠獲得業內專家和同行的肯定,獲得進一步從事生命科學以及其他生物醫學的研究經費。與此同時,這些畢業於中國國內高等院校的華裔學者共同肯定了中國國內基礎教育紮實的一面。這項資助的獲得者之一姜有星教授也在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任教,他畢業於北大,後在耶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說:

「我覺得,基礎科學方面沒有問題,簡單地說,就是數理化,我覺得的確很扎實,但是國內教育還是缺乏creativity(創造性)。這是一個主要問題。國內教育有一個問題,有時書讀得很多,但是偏死。現在雖然還有,但是比以前要好。現在回頭看看,過去有些讀死書的味道, 但是基礎弄得很扎實,這一點沒有問題。」

對於中國國內基礎教育的功勞,同是北大本科畢業的於洪濤教授也深有同感。他還說,國內的很多老教授們由於忙於教學,忽視了科研,而他們本人是完全具備科研能力的。

*機關學府華人多*

在56名獲得資助的生物科學工作者中湧現出10名左右中國大陸出生的華裔科學家,姜有星教授在談到其中的意義時說:

「這次是一次性進去的大陸人特別多,也就是在中國大陸受教育和長大的人。我覺得,這種情況一定程度上也是有道理的,因為好多人是80年代初到90年代這段期間出來的,現在出來的人越來越多,而且我們大部份出來的是從事理科的,是佔多數的。現在放眼望去,在科研機關和學校裡面,中國人所佔的數目特別多,中國學生或者博士後中總有人做得好,因此,從百分比上看,上面的人數是有道理的,應該能夠達到這個數字。」

於洪濤教授說,培養一個生命科學工作者需要15到20年時間,現在是這批人嶄露頭角的時候了。華裔科學工作者相對弱項是甚麼?過去的一般看法認為,華裔人材往往是學科專才,但是缺少領導才能。如今情況是否有所改觀?對於這個問題,姜有星教授說,他本人很難做出判斷,不過,他還是介紹了一些自己的觀察。

「我還是覺得現在有leadership(領導才能)這個問題。我覺得,這同我們以前受到的教育很有關係,略微有點被扼殺的味道。至少在我認識的人中,大部份中國人中,能夠做leader(領導)的人,能夠管理一個大研究機構的人不多。我這裡是說中國人啊,從事科學確實都很好。另外,也許在美國,同我們的文化背景還是有差別,因為我們的畢竟是讀完大學出來的,所以我對西方的文化瞭解畢竟還是很膚淺的,或者人際交往過程中還是有語言方面的困難。」

接受採訪的華裔生物醫學工作者們事業有成之際,十分感激養育他們的父母和家人,培養和造就了他們的師長,另外還有在美國遇到的學術指路人,儘管這些人中有的已經作古,不過可以想像,恩師的名字一定會出現在這些受資助華裔科學工作者今後著作或者科研報告的扉頁上。

關鍵詞:美國,華裔,生物醫學,科研,慈善,中國大陸,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共打壓退黨中心 民眾支持敬佩義工
華裔青少年夏令營
【圖片新聞】州長帕特森正式簽署法案 A9859 Lentol
華運會籌款晚會本週六舉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