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凡評論:3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原因和後果

【大紀元3月24日訊】(希望之聲《伍凡評論》節目)伍凡:各位聽眾好!這裡是《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現在是《伍凡評論》節目,這次《伍凡評論》是第 72 期。今天我要談的題目是「分析中國 30 年經濟發展的原因和後果」。最近中國的經濟界正在討論一個引人注目的題目,就是「 30 年改革開放造成的中國經濟成長」,我們怎麼理解這樣長期的高增長呢?它的現狀以及未來的前景是如何呢?

聯結收聽
下載收聽
最近在網路上有三位教授的文章和講話引起人們的關注,第一位是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陳志武先生;第二位是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教授秦暉先生;第三位是香港中文大學財政學系講座教授郎咸平先生,這三位先生的觀點不完全一樣,但是基本上分成兩派。

一派是從讚揚的角度來分析30年來的經濟發展,另外兩位先生是從另外不同的角度,指出中國經濟發展有更深層的原因以及它所帶來的嚴重後果。

我想引用秦暉先生最近在《南方週末》登的一篇文章,題目叫做《中國奇蹟的形成和未來—改革30年之我見》,他第一次引用中國經濟發展30年來成為一個「中國奇蹟」,用「奇蹟」兩字來形容,可見他是以褒意來分析和說明 30 年來中國發展的原因以及前景。

但是通過文章我們可以充分看到,對中國經濟發展現狀的嚴重後果和惡果,他是不太看重的,他特別讚揚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模式。那秦暉先生所講的中國奇蹟,裡面有些什麼根據呢?他根據的是三個順差和資本內逃,第一個順差是貿易順差,所謂貿易順差就是大量的商品出口。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 之後,它的外貿總額 5 年來增加了 3 倍,從2001年的 4,743 億美元增加到 05 年的 1 萬 4,221 億美元,07 年更增加到了 2 萬 1,731 億美元;而貿易順差從 04 年的 320 億美元,05 年的 1,019 億美元,06 年達到 1,775 億美元,到了 07 年更增加到 2,622 億美元。

請注意!這是中國海關的數字而非美國海關的數字,美國海關的數字比這個還要高。也就是說從 01年到 07年,6 年來的比較,這個順差漲了 11.6倍,而最近 3 年漲了 8 倍,這就是秦暉先生所講的中國經濟奇蹟的主要依據。

第二個順差是 FDI,就是外國直接資本投入、資本輸入,按照一般資料來看,秦暉先生也認為最近這些年來外國直接投入中國的資本占世界第一位,但是有的資料講,美國是第一位、中國是第二位。

還有第三個順差,指的是誤差和遺漏。為什麼有這麼個名詞?也就是出口比順差加上外國直接資本的投入,這兩項的總和如果比中國在外國的外匯儲備數量較少,這個差額就叫「資本外逃」。因為中國的順差加外國的直接投入,這兩項的總和表現在中國在外國的外匯儲備,外匯儲備高就表示中國有資本外逃,逃到外國去了。

如果外匯儲備低於中國的貿易順差和外國直接資本投入FDI,這兩個項目的話,
那就說明另外有熱錢從地下管道輸入到中國或是外逃的資本減少了,外逃的資本也加入了地下管道的熱錢回流到中國。

第三個順差就說明,外匯的儲備存底低於中國外貿順差和外國直接投入,所以就叫第三個順差。這三個順差就是被秦暉先生稱為「中國奇蹟」的主要依據。

怎樣造成這三個順差呢?在秦暉先生的文章裡提到,第一點是政治原因。在1992年鄧小平也做過一次講話,提到現存的體制是最大的優越性,就在於幹一件事情,一下決心、一做出決議,就立即執行,不受牽制。

在中國共產黨獨裁專政統治底下,它不要受到任何監督和制衡,它可以為所欲為,在經濟策略、政策、方針上面,做出獨斷獨行的決定去執行,造成這三個順差,這是他的認為。

第二個原因,秦暉先生的文章裡提出來,由於中國共產黨的獨裁專政,以鐵腕體制降低了制度變遷的交易成本。那怎麼去理解這話:制度變遷的交易成本的降低,是依靠鐵腕制度的手段?他下面一段話可以說明問題。

他說:外國人一到中國來,就說中國工人多麼聽話,土地可以隨便圈,工人可以隨便使,資源環境也可以隨便弄,沒有國外那些 NGO(非政府組織)在那裏搗亂。整個過程使得中國在全球化中,形成了資本吸納機器,又成了商品輸出機器。這段話是秦暉文章裡的原文。

共產黨發展經濟中所採取的手段,不顧工人的反抗、環境的破壞、土地浪費而無償的使用,沒有任何制衡的組織、反對的團體來抗議來反對。也就是說它可以使用一切的手段來推動經濟發展,吸納外國資本來輸出商品,發展中國經濟,這就是秦暉所講的中國終歸能成為經濟發展奇蹟的第二個原因。

在中國是以低人權、低福利這樣一個條件來發展經濟,被秦暉稱之為「北京共識」,是發展中國家難以模仿的,是被他稱之為一個特別的優點,而在文章裡邊加以稱讚的。這就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以來,經濟長期發展的根本來源之一。

那麼我們現在可以看看,事實上中國這30年來所發展的,已經消耗了巨大的社會成本。這個社會成本從哪裡看?政府的稅收每年以30%的速度在上升,超過 GDP 增長速度的3倍。

中央黨校的一位教授周天勇估計,07 年的中國稅收有了 9 萬億人民幣,它所占的比例是多大呢?是中國GDP 的 36%。也就是說有 1/3 的錢,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所獲得一些利潤的 36% 給政府拿去了。

而政府拿去並沒有使用在改善環境保護、提高教育、提高社會保障以及增加醫療費用等等,沒有,完全消耗在政府開支上面。所以中國政府是全世界耗費國民生產總值比例最高的一個政府,是代價最高的一個政府,這個社會成本是非常高的。

而這一點秦暉根本就不關注,同時中國的環境污染我在上次節目裡也提到,中國的環境污染已經到了危險的臨界點,它所消耗的國民生產總值的 5%,也就是說每年國民生產總值增量的一半,被環境污染所消耗掉了。這是中國推行無償的占用土地,無償的破壞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後果。

而這些社會成本秦暉先生根本就沒有把它納入在裡頭,在他的文章裡邊不提的。這也就是中國的奇蹟,他所認為的中國奇蹟是用消耗大量的中國社會成本所創造的,那麼這一種後果現在正在發酵。

這種所謂的中國奇蹟,創造了那麼多的財富,政府挪用了,稅收收了那麼多,卻又不還給老百姓去使用。而中國老百姓的國民收入在GDP的總量中的比例是下降的而不是上升的,所以貧富差距那麼大。採用低人權、低福利、高污染這樣的生產模式,這就是中國的奇蹟。

那麼我們看看另外一個教授的觀點,也就是陳志武教授的觀點。他說過去 30 年來的經濟成長發展是和什麼相關呢?是跟楊小凱和林毅夫的一個爭論有關。他們在爭論什麼?叫做「後發優勢」和「後發劣勢」的爭論。

楊小凱是澳大利亞的一位教授,中國的留學生,在六四期間他是湖南學生、中學生的領袖,他已經過世了;而林毅夫是從台灣金門島游水到了廈門,投奔中共,成了北京大學教授,現在成了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

他們認為這個後發優勢和後發劣勢的爭論,決定了中國目前的經濟現狀。什麼叫「後發優勢」?因為中國經濟落後,中國走上改革開放,納入了世界經濟發展的軌道之後,大量吸收外國資金、外國的技術,生產低檔次的、中檔次的產品行銷全世界,這就叫做「後發優勢」。

可是「後發劣勢」是什麼?由於中國非常容易的就進入了世界生產的一個大環境中,中國佔了一個生產技術、生產鏈的末端,成為主要的加工廠。它很容易就把中國的低檔商品輸出、出口去賺取非常低廉的報酬,沒有花精力投入體制與制度的改革。結果造成中國目前的現狀,不能夠大踏步的前進,不可能改變目前中國社會的現狀,這就是「後發劣勢」。

陳志武教授認為,中國這 30 年來的經濟發展,如果放到一百年前或者放到清朝末年或民國初期蔣介石統治中國的時候,有沒有可能會有這樣一個30年的經濟發展呢?他說不可能的。

因為中國經濟發展 30 年來所謂的「奇蹟」、所謂的有所「成就」,是因為中國進入了世界市場,這個世界市場是什麼形成的?世界市場首先要有市場願意接納你,美國、歐盟、日本、東盟這些國家有市場,而這個市場規則是由世界各國早已經定好的,中國沒有參與制定這個規則,中國是參加了WTO。

WTO 是由西方國家帶頭創造的,中國是加入遵守這個制度,遵守這個制度之後就獲得了「後發優勢」,你就把你的低檔次的、中檔次的產品輸出到世界各國,引進外國的技術與外國的資本。如果沒有這個前提,中國是不可能有這30年來的經濟發展的成果,所以陳志武教授和秦暉教授的觀點是不一樣的,而這個觀點更符合於事實。

世界市場所以能夠建立,是由於英國的工業革命之後所發展的整個大局所決定的。英國有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叫安德森.麥迪遜,他做了一個估算,從公元初世紀到 1880 年左右,全世界人口 GDP的總產量在這 1800 年之中增加了 1 倍。而從1880 年到 2000 年,在這 120 年期間全球的 GDP增長了 5 倍,為什麼?因為在工業革命之後這段時期,全世界的工業技術、科學急遽的發展造成了 GDP的增長 5 倍的可能性。

但是整個世界在 1880 年到 2000 年期間 GDP增長的時候,中國沒有加入、沒有參與,你沒有在工業科學技術上面作出貢獻,你只不過是利用了別的國家所提供的條件、利用別的國家創造的世界貿易市場的規則制度,加入之後你才能得到如此的成果。尤其由於交通運輸與電訊、電腦網路的發展使得貿易成本大為下降,使中國能夠進入到這個大的環境之後,才可能有中國 30 年來急遽的經濟發展,如果沒有這個是不可能的。

有人提到中國的人口多,是一個巨大的創造財富的資源。可是我們看看,中國現在的人口總量在世界人口的比例中,是在下降而非上升的。在 200 年之前,中國的人口是佔全世界人口的 2/5,而現在只佔全世界總人口的 1/5。

所以在 200 年之前中國沒有創造出那 30 年的發展奇蹟、經濟成就,而到了1/5人口的時候才創造出來,因為你加入了世界市場,所以人口眾多並不是中國發展經濟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那麼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巨大規模的市場的形成以及其市場規則,你中國要去遵守。

在 200 年前,你要進去世界貿易的時候,你一定要有海軍作為你的後盾。可是現在這個條件不需要了,中國沒有強大的海軍,但是這 30 年來中國成了一個世界加工廠。因為整個世界各國的海域的安全、海路的通暢安定,中國的海軍沒有出力。相反的,是由「世界警察」美國海軍在維持著世界各國港口、航道、海域的安全,中國是利用了這個形勢參與了這麼一個大的局面才能夠去發財賺錢。

中國加入了世界環球經濟這麼大的一個平台之後,中國利用了大量出口商品又充分利用外國的資本,但這兩個順差所得到的一切,有沒有引起嚴重的後果、要付出嚴重的社會代價呢?有,並且現在問題非常嚴重。

我們講中國因為你是在利用後發優勢,很順利、很方便、成本代價很低的進入到這個世界生產鏈中間。可你的生產鏈佔了哪一個位置?你是佔了一個最低最末端的位置,你佔了收入相對低的位置。

我們就看看郎咸平先生對這個問題是怎麼看的,郎咸平教授最近做了一次演講,他在演講裡面提到一個事實,他說中國生產一個玩具芭比娃娃,在美國賣一個就要 9.99 美元,就是 10 塊錢一個,可是在中國出口的時候,它的出口價只有 1 塊錢,那麼剩下 9 塊錢是給美國人賺了。

為什麼美國人可以賺這些錢?第一,你投入的資本和技術就是美國來的;第二,從整個設計、運輸、貿易的訂單、倉庫的儲存、批發以及零售,所有這些後面的環節,中國統統沒有加入,所有後面的這些環節創造了 9 塊錢,那麼中國所得到的也就是 1 塊錢。

但是中國所帶來的後果就是環境污染、沒有勞保、沒有人權保護、低福利待遇,這些統統留給了中國;那麼 9 塊錢所帶給美國的是就業市場、商品的流動,美國老百姓享受低價格產品的優惠。

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距?很簡單,因為所有的貿易規則不是你中國人訂的,很可能第一個是美國人訂的,法國人、英國人把它修改了,這是第一。第二,這個產品的發明創造是美國人,中國人僅僅是製造,而這個製造的技術又是美國人傳給你的,你得到的是最最不花成本的一些方便之處,你來生產這個,而美國人利用的是中國廉價的勞動力。

所以在這種狀況下,中國的生產模式是在整個世界生產鏈中,是處於一個最不利的位置,那這要怪誰呢?只怪你,你一直強調要「後發優勢」。什麼叫做「後發優勢」,利用所有各個國家所創造發明的產品,你去拿來運用和製造,你不去創造,不去發明,不去動腦筋。

其它國家是不會讓你去佔這個便宜的,既然我發明了,我就有發明權,我有專利權,我的專利費卻很高,你中國人要用,可以!那你就去製造,我也授你專利權。

從貿易市場,從經濟交易中講,這是合理的,那麼中國人自己不去創造發明,不去做開發研究,一直走在最末端。你中國你一直想利用「後發優勢」,而實實在在這就是「後發劣勢」,因為你一直依賴所謂的「後發優勢」,不去創造發明,不去改革制度。改革制度就是鼓勵人們去創造發明,保護創造發明,保護發明權、創造權,而中國沒有。

中國一旦有一個人創造發明,三天之內馬上就有人仿冒了,中國這個制度不去保護創造發明,那你只能走到最低的生產末端,這個就是中國的劣勢,而不是優勢。而這種劣勢為什麼現在還一直在運用,那就是因為你要真正改變這個「後發劣勢」的話,那你勢必要對你的制度體制進行改革。

首先是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會制度、鼓勵人們發明創造的制度,以及金融保險等等各個方面的制度,去保證這個社會的創造發明,去鼓勵人們自己有獨立製造的產品,鼓勵人們可以講話,鼓勵人們可以指責這個社會制度不對的地方,不能保護我人身安全、人身創造發明等等。沒有這個制度的話,那麼中國社會就很難進步。

這就是為什麼陳志武教授提出楊小凱和林毅夫之間的爭論,它的深遠的意義就在這裡。而中國現在這些當政者,中國工廠的這些領導人們還沒有意識到,或者說他們已經意識到了,他沒有決心去改變這種依賴「後發優勢」的狀態,結果就變成了「後發劣勢」。

這種「後發劣勢」現在非常非常的嚴重,你看,目前中國的經濟狀況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兩會期間,也就是「人大」和「政協」開會的時間,出台了一個叫做「中國製造競爭力」的調查報告,已經有一些中國媒體做了簡單的報導。

在中國的跨國公司接受了調查,有54%認為,中國相對和其他低工資的國家做比較,它已經喪失了競爭能力,因此有20%的跨國企業打算要撤離中國,他們在今後的幾年要遷移到印度或越南去。

另外,有台灣企業和韓國企業正在大舉撤離中國大陸,這個調查報告顯示,美國、西歐和日本的企業也都有這樣的動向。這些跨國企業之所以要告別中國,原因之一就是中國的人民幣太強勢了;第二,中國的工資也逐漸的在上升,最近又出了一個《勞動法》,使中國工人的工資也逐漸逐漸的在上升。

另外中國海關總署也公布一個數字,顯示 2 月份中國的盈餘額,從去年的 237 億美元下降到了 86 億美元,同期相比下降了 63%,這是今年來第一次下降。中國產品向國際市場出口的增長速度,進一步受到美國次級貸款所引發的蕭條或者疲軟的衝擊,而且還會繼續一段時間。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經濟以後怎麼增長,就業水平怎麼持續不斷的惡化,最後必將會涉及到、影響到中國社會的穩定以及整個經濟形勢。

可見中國的經濟長期發展、增長的勢頭,已經到了一個轉折的關頭,它不可能長期永遠增長上去的,永遠每年是 10%、11% 這麼上漲的。它是受到了世界市場物價上漲、通貨膨脹、金融呆帳等等因素的制約,必定會走下坡路的。

中國的貧富差距這麼大,發展經濟要花這麼高的社會成本,而這個社會成本應該要用到老百姓身上,卻不花在老百姓身上,也不能夠建立一個內需市場,內需市場建立不起來,一直要倚靠外需市場,那麼你就受制於進出口的價格、受制於外國市場。現在變成買方市場,不是賣方市場。

在這種狀況下,如果中國再不進行體制改革,政治制度、社會制度、教育制度、醫療制度、社保制度等等各方面全方位的改革的話,中國的經濟狀況一直會處於「後發劣勢」的狀態,根本不是如秦暉先生所講的「中國的奇蹟」。

如果一定要說中國奇蹟的話,這個奇蹟就是非常不對稱的貧富差距;這麼樣嚴重破壞的環保;而不去投入、不去改變這個生態環境,使得中國能夠持續的、穩定的讓老百姓在一種空氣清潔、土地乾淨的環境裏面生活、生產、和生存。這是我今天要評論的,中國30年來經濟發展的原因以及目前的後果。謝謝各位耐心的收聽,再見!

(據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伍凡評論》節目錄音整理)(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梁京:輸入型通脹與千元紅包之爭
中共官員稱世界經濟問題影響中國
中國新《勞動合同法》引發外企撤資 (一)
三月七日亞洲財經要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