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正經歷財富逆轉效應 悲觀心理影響大

標籤:

【大紀元12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葉淑貞綜合編譯)美國正面臨著半個多世紀以來最大的金融風暴,導致股市崩跌,企業裁員甚至破產,消費者支出大幅減少,如此惡性循環,危機不斷。政府紓困方案金額一個高過一個,但似乎不起作用,受影響範圍也越來越大。華盛頓郵報資深專欄作家山姆爾森(Robert Samuelson)近日撰文指出,房市泡沫、金融機構破產是這波危機的兩大起因,但人們忽略了這兩大因素對消費者的心理影響進而引發「財富逆轉效應」(wealth effect in reverse),使得危機蔓延及加深。

山姆爾森指出,財富效應指的是當人們擁有的住房及手中的股票的價格(財富)改變時,他們會調整支出水平。當財富增加時,支出隨之增加;當財富下滑時,支出也會減少。而美國目前正經歷數十年來最嚴重的財富逆轉效應--房市下挫及股市崩跌造成的財富大縮水。

在過去的四分之一個世紀當中,股價及房價雙雙上漲造成「正面」財富效應,美國消費者逐漸花掉更多所得或借更多錢,這驅動美國經濟的成長。在1982年美國個人儲蓄率是可支配所得的11%;到了2006年幾乎已經是0。儲蓄減少使美國每年總消費多出了一兆美元。

但是這一切在短短的過去三個月中發生了逆轉,造成消費者失去信心並充滿恐懼。不只是股價指數下滑幅度逾50%,與之前一些二次大戰後的熊市相當。例如:1973—74年之間下跌了48%,而在2000–02年間下落了49%。

股市資訊公司Wilshire Associates指出,更異於平常的是股價震蕩的幅度,自九月中旬到12月初之間55個交易日中,其中的27天市場移動4%或更多,而這當中有17天下跌的,只有10天上漲。然而,在過去的25年中,總共只有25天的變動超過4%。

大幅的股市波動產生了明顯的恐懼與不安。根據Conference Board經濟預測機構報告,今年一般家庭預期平均只花費418美元購買禮物,比去年的471美元相比,下跌了11%。

雖然失業率仍然遠低於二次戰後蕭條顛峰的7.6%,但是令美國人擔憂的是,預期不景氣會變得比平均更嚴重,而政府卻失去控制事件的能力。

這個情況上一次發生在1979及1980年,當時通貨膨脹達到13%,而政府似乎無力壓制通膨,當時沒有人知道將發生甚麼事情。到1980年左右30年房貸利率高達13%。最後1981—82年間景氣嚴重衰退結束了高通膨,但是如果當時通膨率升高為15%或者是20%,沒人知道會發生甚麼事情。

今天大家也都有相同的預感。也許歐巴馬會改變這個情勢,但是到目前為止,似乎沒人知道該怎麼辦。政府官員、企業領導者及經濟學家看來似乎都不知所措,他們不斷的追趕,卻一直無法趕上。這讓美國民眾特別憂慮,前途茫茫不知如何是好。

據經濟顧問公司全球視野(Global Insight)的估計,自2007年九月以來,美國民眾在股市及房市中的資產已經減少了九兆美元。一般估計,每一美元的財富的改變,將引起人們的支出改變5%。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在未來幾年,消費將減少高達4,500億美元。

這個估計結果可能過於樂觀。每個財經評論員都在勸導人們緊縮褲袋且更節儉。如果過於嚴重的轉向儲蓄的話,消費者開支就不只是衰弱而已,可能會是崩潰。

汽車銷售已經大幅減少,在2005年銷售額幾乎高達1,700萬輛,而全球洞察預估在2009年卻只有1,220萬輛。較低的消費者支出使利潤及股價減少,而利潤及股價的下滑則侵蝕信心,信心被侵蝕將更進一步抑制消費,消費減少將提升失業率及增加貸款違約。最後,信用卡的損失可能會造成金融機構的造成下一波金融海嘯。

高度焦慮雖然可能證實是毫無根據的,但是絕非不理性的悲觀情緒。從貝爾史登到通用汽車可能破產的每個主要的危機事件,都是出人意表的事件。

美國政府的經濟刺激方案可能暫時彌補消費支出的侵蝕。但是當人們嘗試以補充儲蓄及彌補失去的財富,以致於如果正的財富效果轉為持久的負的或是中立的財富效果,那麼即使復甦也是緩慢的。需要有一個新的需求來源以便維持更進一步的成長。一個明顯的解答是中國所領導的亞洲這些高儲蓄國家消費及支出更多,以便增加他們來自於美國的進口。這些國家是否有政治能力去減少對於出口導向成長的依賴,以便擴張進口,尚不清楚。

即使經濟自由度下滑不太可能,但是現在看來卻是可能的,因此可怕的字「蕭條」及「通貨緊縮」正在流傳。當舉債者重新支付債務、多餘的存貨被出售、產業堅固且政府政策加速復甦之際,隨著時間的經過,經濟低迷將自動被矯正。這個機制現在可能正在進行,但是目前這個循環的機制是與從二次大戰以來任何一個機制都大不相同,以致於何時會復甦引起懷疑。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不敵金融風暴 美百年大報「棄紙上網」
金融風暴衝擊東南亞船運公司
金融風暴 中國大陸富豪財富嚴重縮水
財政司:香港經濟衰退風險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