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子 英倫「逃婚」留學記

文、攝影 黃彥瑜

人氣 2
標籤: ,

【大紀元10月27日訊】那年,我遞出辭呈,離開人人稱羨的旅遊記者工作。我的主管笑著問我,「妳是要逃婚嗎?」
  
  哈哈。我不置可否。逃婚,有這麼一點吧。其實,想出國是每年的事。擔任旅遊記者四年半,僅管吃香喝辣,說著癟腳英文的我,總有那麼點誠惶誠恐,常想好好在國外住上一年,瞭解異鄉的語言與文化,但生活的安逸,讓一切只是說說而已。臨屆30歲那年,面對婚姻的壓力與工作的瓶頸,想到這可能是實現自己願望的「最後一搏」,我倉皇地「逃婚」了,而想了多年的出國夢,竟就這麼實現。

  每兩個月出國一趟,我的單身旅遊記者生涯,總是朋友們稱羨的對象。然而,在國外看的愈多,就更焦慮自己的不足。去馬來西亞和泰國出差,我驚訝於那裡的國際化,也對自己的英文能力感到羞怯;採訪美食或旅遊,我焦慮自己所知有限,無法發掘更多好的故事給讀者;和世界各國的人士閒聊,我更渴望知道當地的生活環境,想瞭解台灣以外的世界,究竟過著怎樣的日子?

台灣很小 世界很大

 電視新聞裡,不斷出現產業外移,一輩子認真工作的中年人,因為裁員失業被迫上街頭抗爭的畫面。因為採訪的關係,我去參加半導體業徵才研討會,大家討論的是如何吸引優秀印度工程師來台工作。天哪!有這麼多人失業,但為什麼很多廠商還是不斷吶喊,找不到人才,甚至要開出高額獎金和優渥福利到國外徵才?
  
  在這個抹平的世界,也許你根本不想認識任何外國人,但卻發現,有一天,你的工作竟被大陸人或印度人搶走,雖然孩子嗷嗷待哺,但卻得殘酷地接受中年失業;也或許,你原本每天用中文和同事愉快溝通,卻發現,有一天,部門來了一個印度籍工程師同事,因為他的加入,連開會都得用英文。

  被抹平的世界,讓我們被迫國際化。也許,你對外國人毫無興趣,卻不能阻擋他們來改變你的生活。 因為焦慮,我決定給自己一點時間,出國住一年,找尋對未來的答案。

  因為英國只要一年就可以拿到學位,為了給家人一個交待,也讓這趟出走有個成果,我決定唸MBA,到商學院的世界瞧瞧;因為想到愛丁堡藝術季湊熱鬧,我報名了為期兩週的語言課程;出國前,男友說要陪我到異鄉安頓,於是,行程裡又添了趟自助旅行。

  把握匆匆一年,我塞進蘇格蘭自助旅行、愛丁堡遊學與MBA留學三段旅程。而選擇旅行的方式,正是選擇觀察的角度。三個不同階段的英倫經驗,讓我感受不一樣的異鄉生活。

旅行 在嘗試錯誤中領略探索樂趣

  自助旅行是一種探索的過程。我們的旅行沒有帶著導覽書step by step,而是邊走邊計畫行程,努力適應異國的生活。在異鄉,不同國家的火車,連開關的設計也不一樣,日本和台灣的旅遊書總是鉅細靡遺地把差異表現出來,就怕旅人上路後碰到類似狀況不知所措。

  有次和歐鐵的法國籍行銷人員聊天,他對台灣的旅遊報導總是詳細說明火車上的各種設施頗感驚訝。他說:「其實歐洲這麼多國家,人們早已習慣各式各樣的設施開關,或用壓的、拉的,或用自動感應的,花樣百出,沒人搞得清楚這些變化,不過多試幾回總有辦法……」

  我想,台灣人的模式頗似日本,我們沒有歐洲大陸那般熟悉多元文化,詳細的介紹給初入異鄉的旅人一種安全感。不過,旅行畢竟是種冒險,詳盡的導覽給予協助,但同時也限制了嘗試的樂趣,箇中拿捏就看個人取捨。

  我們的旅行缺乏準確的規畫,偶爾會迷路、走錯路,甚至會錯估時間,在很多人眼裡,或許是沒有效率的旅行吧!不過,嘗試錯誤的過程,卻成為我們日後記憶最深刻的部分。

  其實,旅行也是種學習。學習用英文買東西、點菜、得到自己想要的,讓英文從考試的工具變成生活上的工具;學習離開舒服圈,容忍trial and error的過程;學習接受各地不同的系統,不因為瑣事的不便而壞了旅遊的興致,甚至從中找到樂趣。

遊學 既遊又學絕非年輕人專利

  出國前,總以為語言學校是年輕人的專利。不過,遊學就是既遊又學,當然沒有年齡限制。為了體驗藝術季,我安排了為期兩週的上午班遊學課程,白天和來自世界各國、各個年齡階層的同學一起上課;下午和剛認識的新朋友穿梭在街頭,沾染藝術季的氣息;夜晚則和住宿家庭的主人交流文化。不僅學語言、交朋友,還可以和來自不同文化的新朋友分享愛丁堡藝術季的心得。

  我的同學來自世界各地,16歲的維吉尼來自法國,有著年輕女孩的甜美笑容;27歲的克勞蒂亞是哥倫比亞人,渾身散發中南美洲女人的熱情;29歲的馬克來自義大利,是個上班族,愛丁堡的語言課程就是他的年假活動;至於有著灰白頭髮的,是來自西班牙、近50歲的安東尼,這把年紀來遊學讓人不禁佩服他的認真。不過,他可不是語言學校裡唯一的老學生。對於什麼年紀該做什麼事,西方人似乎比東方人有著更寬闊的看法。

  我的住宿家庭,住著一位60歲的蘇格蘭老太太派特,以及一隻十分紳士的黑貓派翠克。獨居的派特生活忙碌,白天在基金會當志工、晚上和朋友聚會、假日就坐火車去看兒子媳婦,生活排得緊湊精彩。在派特家,我聆聽了不少蘇格蘭音樂,晚上的聊天也讓我更瞭解當地的民俗風情。而派特獨居但充實的老年生活,也讓我看到外國老年人積極自信的生活態度。想起台灣的長輩們畢生打拼,退休時卻不知所措,頓失人生鬥志,實在覺得心疼可惜。

MBA 體驗真實社會的東西方競合

  從愛丁堡遊學到倫敦的MBA,我彷彿從天堂掉到地獄,遊學生活盡是輕鬆快樂,在不講究競爭的語言學校裡,每個外國人都是笑容可掬。相反的,MBA生活處處是競爭,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工作資歷,誰也不服誰,在這兒,外國人不再是永遠和善的外國人,但其實這才是真實社會的面貌。透過合作與競爭,我們學會彼此相處,也體驗東、西方不同的工作方式與優缺點。我很慶幸,除了語言學校,我也唸了MBA,因為,不同的模式,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不同的異國風貌。

  MBA課堂上與外國朋友的交手,是快樂與痛苦摻雜,又競爭又合作,不同職業、文化和民族背景的學生彼此共事,雖然偶有衝突,卻也在合作下努力達成目標,是難得的學習。而除了認識外國朋友,這裡的經驗也讓我瞭解未來競爭的世界趨勢。在這全球化的世代,人才與工作都是流動的。在英國,我看到印度人勇於發言的態度以及力爭上游的努力,也接觸到不少中國來的學生,雖然不是全都優秀,但有些中國同學強烈的企圖心與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也讓我深感台灣人是否太過安逸,在全球競爭的版圖上,我們是否還一直擁有優勢?

  我的外國經驗,讓我看到更多元的世界,而認識外國人,不僅認識另一種文化,有時也是對自己文化的反思。我的外國朋友們,總愛問我有關台灣的種種,像是「台灣有多大?」、「夏天和冬天平均氣溫多少?」、「人口有多少?」、「政黨政治現況如何?」、「台灣與中國的關係究竟如何?」林林總總的問題,常讓我被迫重新思索自以為已很熟悉的台灣。而某次,在英國的收音機裡聽到主持人介紹世界最高樓台北101,竟讓我感動莫名。

透過外國經驗 重新認識自己的土地

  美國人講究的是效率,但英國人靠著祖先的遺產賺錢,有時寧可忍受生活上的不便,也不輕言妥協犧牲自己的文化。在英國,古老的建物與新式的設備並存,地鐵的車站有現代化的設計,卻也有些連電梯都沒有,扛著大包小包的旅客叫苦連天,卻也只得忍受。這是與美式商業社會不同的另類思維,誰是誰非沒有定論,卻是台灣人在面對古蹟保存與文化發展時,可以思索的方向。

  在英國,豐富的體驗不僅在旅途中,生活的經驗也讓我重新面對既有的價值觀,在問題判斷上有更寬廣的角度。

  我的韓國朋友在一處唐氏症夫婦家中擔任志工,拜訪她時,我對英國完善的社福體系感到訝異,整個社會花了很大的精神、時間與人力物力來照顧這些特殊的族群,除了基本的生活照料,也關心心理層面,志工除了協助打理家務,也要帶他們聽音樂會、逛公園,甚至安排海外旅遊。英國對人權的講究與社福的完善,也是和台灣極度不同的思維。

  念MBA時我住在學校宿舍,一年內總有幾次,宿舍的煙霧感應警報器會鈴聲大作,雖然幾乎都是因為小事,有時是煮菜時的煙太重,有時是在浴室洗熱水澡時,突然開門蒸氣冒出而觸動警鈴,雖然都不是火災,但不論黑夜或白天,就算外面天再冷,所有住宿的人都得在第一時間離開房間,等待消防車的到來。不管這些小事重覆發生多少次,消防車一定會來,而且是要全部巡視過後、瞭解狀況才離開,不會因為多次「狼來了」的情形而不到場。這種不厭其煩對於安全的重視,也是台灣所沒有的。

眼界更開 理解人生價值觀的多元

  英國的做法,不一定全是最好的。但這裡的經驗,卻提供我重新思考的另類角度。

  出走一年,世界更廣,眼界更開,也讓我深覺,人生的價值觀可以很多元,也讓我對何謂「理所當然」,有了另一種不同的想法。出國一年,我不知道能帶來什麼改變,但我知道,人生的價值沒有「絕對」。雖然,我對人生的答案,在出國的那一年中,依舊沒有找到。但那又怎樣?出國,不是為了向誰證明什麼,只是對自己的一個交待,一個歷程。而「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個歷程,也許在這個時刻沒有立即的作用,但我相信,它會在我未來的生命裡,慢慢發酵,慢慢成長。

──轉自《中央社》(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旅西80後華人女孩創業當老闆
漢服冠軍王昭清:靈感來自大自然
中國留韓學生劇增 韓國大學風景線悄然變化
【韓國留學心語】在韓國家庭感受溫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