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尾「黑咖啡」 努力走出一片天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2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郭靜慧/專題報導

「黑珍珠、黑鮪魚、黑咖啡」是屏東縣近年推動的3黑產業,黑珍珠蓮霧和黑鮪魚已打響知名度,但黑咖啡面臨進口咖啡豆及本土咖啡品牌競爭,要如何走出一片天,咖啡農正在努力突破通路瓶頸。

「海角七號」在屏東恆春拍攝賣座紅翻天,10月4、5日屏東縣政府特別情商片商在縣立中正藝術館播映,場外內埔農會咖啡產銷第二班書記賴錫賢擺攤展售咖啡,看到人潮大排長龍,他感慨「真想把咖啡品牌改為『天涯六號』,看能不能好賣些!」道盡咖啡農的心聲。

屏東種植2百多公頃

屏東縣最近10年來掀起一股種植咖啡風潮,這股「黑潮」由北到南席捲十多個鄉鎮,包括高樹、九如、三地門、瑪家、泰武、麟洛、內埔、萬巒、潮州、崁頂、萬丹、枋寮到獅子等鄉,從山區原住民鄉到平地檳榔園都有,連學校也趕搭咖啡熱潮,現在全縣種植面積達200多公頃,若以一公頃約可生產800至1000公斤的咖啡豆計算,年產量相當可觀,但這些咖啡豆都銷到哪裡去了呢?

賴錫賢坦言,農民一窩蜂種咖啡,其實不少人對咖啡一知半解,只是跟著流行盲種,脫皮、發酵、烘焙等專業技術學習意願也不高,遑論行銷。

去年就有咖啡農囤積上噸咖啡豆不知道要賣給誰,還有農民打算砍掉咖啡樹,現在如果遇到有人要種咖啡,賴錫賢都會請對方停看聽:是不是愛喝咖啡,再考慮要不要「撩落去」。


農民開發掛耳式咖啡包行銷,方便消費者攜帶沖泡。//自由時報

品牌、個性待建立

屏東咖啡銷路不如農民預期理想,除了品牌尚未建立,售價是一大問題,目前屏東咖啡豆在市面售價一磅約600元到1200元,但進口咖啡豆一磅僅4、500元,屏東咖啡的競爭力就顯得薄弱。

其次是咖啡風味,賴錫賢說,屏東生產的咖啡雖然不苦、不澀、不酸、入喉順暢,或許普羅大眾都能接受,但對行家而言,屏東咖啡老實說沒有個性。

已有部分咖啡農興起自覺意識,除了積極參加活動行銷並朝多元路線發展,例如設立咖啡據點自產自銷,或在咖啡園裡經營莊園,及開發掛耳式、二合一即溶咖啡包、咖啡蛋、咖啡香腸等副產品,三地門、萬巒鄉沿山公路地區也有農民結合生態休閒旅遊,或者搭配當地文化導覽行銷,試圖走出不一樣的商機。

縣政府農業處也注意到咖啡產業的問題,「台灣已經有古坑咖啡、東山咖啡,屏東咖啡若再循他們的模式發展,永遠只能當老三」,處長林景和表示,縣政府除了補助相關設備,咖啡農必須進行整合,第一步要讓人知道「屏東有生產咖啡」,提升屏東咖啡的能見度。

分級評鑑 提升能見度

林景和說,咖啡農大致分成兩派,一派主張平價咖啡,另一派想走高檔路線,農業處當然希望兩者並存,如此一來,建立杯測、分級評鑑制度勢在必行。

林景和構想,讓屏東咖啡評鑑如同茶葉比賽般,不只本地的咖啡農參與,還可以廣邀其他生產咖啡縣市共襄盛舉,逐漸把屏東營造成台灣咖啡產業重心,而且咖啡分級後,民眾能夠買到合理價位的品質咖啡,也可以減少消費爭議。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