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立委選舉國民黨大勝 選情分析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14日訊】(亞洲時報 方德豪撰文) 在台灣,1月12日的立委選舉一如預期,在野的中國國民黨取得超過七成席位,若加上親民黨及其他泛藍席位,泛藍更佔去四分之三議會席位;執政民主進步黨(民進黨)方面,則遭遇該黨創黨以來最大的滑鐵盧;過去兩屆佔有席次均超過國民黨的民進黨,這次連四分之一的議席也拿不到。

據台灣選舉委員會公佈的資料顯示,全部113個席次中,國民黨獲81席(區域立委57席,原住民立委4席,不分區立委20席),囊括了七成的議席;民進黨只有27席(區域立委13席,原住民立委未獲任何席次,不分區立委14席),連四分之一的議席也拿不到。在新的選舉制度以及立委數目減半的情況下,無黨團結聯盟才3席,親民黨只有1席,未經政黨推薦1席,國民黨和民進黨以外的其他各政黨,均無法取得超過5%的政黨票,都沒有不分區立委議席;小政黨生存空間已很小,台灣又回到兩黨政治的時代。另外,政黨票投票率58.3%、區域及原住民立委票的投票率58.5%,都略低於上屆立委選舉的59.2%。

傳統上,台灣政治版圖以濁水溪為界,濁水溪以南都是泛綠佔優,但這次泛藍勢力再次滲進濁水溪以南,自然引起很大的關注。在雲林縣以北的分區,民進黨只能取得三席;在雲林縣以南的分區22席,泛藍泛綠各拿下了11席。

值得注意的是,據選委會的數字,在政黨票方面,雖然民進黨不受歡迎,國民黨才取得51.23%的政黨票,跟過往大選結果對比可以發現,國民黨的支持度其實並沒特別增長;民進黨取得36.91%的政黨票,可能該黨只有基本盤支持,連一票的中間票也拿不到。似乎,國民黨和民進黨均沒有特別得到中間選民的支持。因此有分析認為,這次不是國民黨做得好,而是民進黨做得太差勁。

也有一種分析認為,這次選舉結果,反映的是民眾對陳水扁投了不信任票。這種分析,無疑也有一定道理,但它也只是說出了事實的一半。

應該指出,陳水扁對民進黨敗陣無疑有不可推卻的責任,但更深層的問題是,民進黨確實是一個「民主」的政黨;其黨路線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內部政治生態以及其支持者的取態;而就是民進黨的支持者,他們阻礙了民進黨不能藉著執政的大好機會向中間路線調整;反而,他們不斷排斥黨內清醒的改革者,把他們打成「十一寇」;民進黨內有這樣的環境,跟中間選民距離愈來愈遠。只是,若然有人把去蔣化運動的責任也推到陳水扁一個人身上,明顯是不適當的。

民進黨的主流派近期大搞去蔣化運動,雖說蔣介石是獨裁者沒錯,但這段歷史早已過去,蔣家王朝最後一名強人蔣經國也把台灣民主化了;民進黨不斷重提歷史傷痕,對社會的族群融合可謂是毫無幫助。自民進黨推動去蔣化運動以來,除了呂秀蓮一人外,有哪一位民進黨大老有公開提出反對這種挑起族群矛盾的做法?作為黨的大選參選人,謝長廷或蘇貞昌有沒有提出過半句忠告?民進黨內有人力指謝長廷「輔選不力」,若然謝長廷自己心知陳水扁這次的做法有問題,而他卻沒有道德勇氣站出來說真話,試問選民如何有信心把台灣交給他領導?這些問題,其實都是民進黨需要深刻檢討的。

那邊廂,在民進黨大搞鞭蔣介石屍的同時,馬英九卻站在歷史發展大趨勢的一邊。眾人皆知馬英九屬蔣經國隔代欽點的接班人,是國民黨的太子黨,但他卻選擇了族群融合,這一年,馬英九深耕台南,把兩岸政策向中間路線靠攏。他的調整,符合了台灣民眾渴望維持現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期許,切合到主流民意的最大公因數。所謂此消彼長,民進黨這一敗,實在是歷史的必然。

從這次選舉結果看,民進黨選民的取態已有一些進步:言論最偏激的候選人如有「三寶」之稱的蔡啟芳、林重謨和侯水盛,在這一次的立委選舉全都中箭落馬(其中,侯水盛於民進黨內初選時就已經先落敗,無法代表黨參選);但另一方面,屬改革派的候選人如李文忠、段宜康、羅文嘉等,依然落敗。改革派在民進黨內部一天仍是邊緣人物,民進黨一天也沒有甚麼希望可言,也愧稱「進步」二字。

身兼民進黨主席的台灣總統陳水扁在這次慘敗後,已表示要交出黨主席職位。應該指出,這個問題對民進黨來說,其實已不重要。若然民進黨維持死硬路線,堅持泛綠的「原教主義」和「基本教義」,不思改革,任憑民進黨更換十次黨主席,也是無補於事的。

對國民黨來說,這次他們取得議會的絕大多數優勢,若然他們不積極推動族群融合,在政策上改變傳統的「重北輕南」路線,甚至只集中精力大搞政治清算的話,選民離泛藍而去的速度,也許會較泛綠的衰敗更快。

從民主政治發展的角度,台灣這次選舉說明了一點:只要有適當的條件(如言論及新聞自由,理性及教育素質良好的選民),民主選舉是可以很好的制約和調節極端的政治路線的。台灣的選民,這次就用它們的選票說明了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作用,即民主可以有利於社會穩定;而這個證明,恰恰是發生在華人的社會內的。中華民族,絕對是有能力和應該推動民主,也是應該培養發展民主政制條件的。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