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素:神韻藝術為我們華人帶來了什麼?

辛素

標籤: , ,

【大紀元9月29日訊】「咣……」,隨著一聲鏗鏘而悠遠的鑼響,多倫多神韻中秋晚會的大幕緩緩開啟。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美妙伴著神韻樂團的天音,一下子向整個觀眾席湧來,觀眾們帶著一臉的驚喜,沐浴在神傳文化的光環中。

看神韻的演出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每次看後,心中都會充滿一種榮耀。散場後,看著座位上遲遲不肯挪動的華人觀眾,想來心情也和我如出一轍。

我們這些定居海外的移民們,無論從修建鐵路的老移民們,還是97年前湧來的香港移民潮,直到我們這批整機、整機落地的大陸新移民們,說起中華文化的神傳根底,恐怕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上下五千年」這幾個字在我們所學的課本中也好,在孩時的習文中也罷,或是我們聊天的口頭禪中,已被使用了無數無數次了。但是,真要探究起這五個字後面的內涵,在今天這個歷史時期,還真得從神韻藝術這兒開頭。

神韻藝術在表現中華文化時,重點落在了一個「神」字上。俗話說「三尺頭上有神靈」,中華文化是個半神文化,離開了「神」字去闡述我們的神傳文化,就算整出個花兒來,那也是不倫不類。沒有精神!

說起晚會,從歌舞、戲劇、以及各種各樣的名人秀,我看了可真是一摞了。演出後,印象最深的是名人演員們的舉手投足和時尚的服飾,和朋友們談論最多的是花絮,比如某某演員在臺上來了個「獅子滾繡球」、再如某某歌星麥克裏的電池飛出來了。

神韻的演出,看完了人就沒了「追星」的熱情,在神傳文化的「佛光普照下」,「追星」似乎顯得太小兒科了。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神韻晚會從中華文化的創始講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五千年的歷史大戲一幕接著一幕,「神傳」的來龍去脈在觀眾心中一下子明瞭了。舞蹈「造像」中,有一個情節,石匠夢境中敦煌石窟中石壁上的佛像全「活了」,身著橙紅袈裟,打著大手印,佛國世界的慈悲、寬容和普度濟世的內涵,已經不用言喻了。

演出後觀眾們驚詫於中華文化的底蘊之餘,思考的是活在世上的真正意義。和娛樂性的晚會相比,有點小學生和大學生的區別。

坐在神韻的演出現場,作為華人的我不禁升起了一種自豪,那種作為神來之子的滿足感。西方觀眾看完神韻演出後,再看華人的那種神情,可是在公司上班時不曾享用過的,是羨慕和驚異。找回了我們的民族之本,在多倫多這個多元文化的城市裏,華人所擁有的文化內涵還真是讓其他民族另看一眼。

神韻演出在西方刮起了中國文化復興的旋風,多倫多星報在2007年華人新年期間給多倫多華人拜年的特刊頭版,選用的就是整版的神韻「格格舞」劇照。對於西方社會的影響,神韻藝術的作用可見一斑。

正如渥太華大學教授、詩人、作家、加拿大總督文學獎評委席瑞爾.戴彼第所言:「儘管我研究中國歷史多年,在看到演出後,我還是對中國文化有了更好的理解。中華文化是這樣的非凡。這台晚會的主題告訴我,所有的加拿大人,不僅是華人,都應該來感受這種藝術的薰陶。因為你會因此更好的尊重和理解華裔加拿大人。當你領略了這樣的晚會,你就會理解這些偉大的傳統。這些人們同你們一樣不只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們擁有如此珍貴的遺產和傳統。」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神韻感動中國舞老專家
蕭風:中華正統文化的偉大復興
神韻紐約藝術團舞劇采風:忠孝兩全 巾幗勝似鬚眉
魏妮:「神」之仙「韻」為誰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