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愛他 就不要給他貼標籤

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 鍾敏英

人氣: 19
【字號】    
   標籤: tags: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心情起伏也是人之常情。在過去,遇到情緒低潮的時候,人們會先找一些方法自我調適,旁人也不會給予太多的壓力。但是現在不同了,近年來,精神病學家創造出「憂鬱症」這個疾病名稱,在媒體推波助瀾的報導之下,憂鬱症成了大家耳熟能詳地一個名詞,看到外表悶悶不樂的人,大家就會「合理的懷疑」他是不是得了憂鬱症,甚至強迫對方要去看精神科。原本此人只是有一點心情「鬱卒」,在被貼上憂鬱症的精神病標籤之後,真的開始自我貶低,感到人生乏味了。

精神病學家們認為憂鬱症是一種疾病,需要服抗憂鬱藥來治療。他們提出「精神病是導因於大腦化學物質失調」的假說,但這樣的假說一直未被證實。在各界的質疑之下,連美國精神科醫學會主席Steven Sharfstein都在媒體上公開坦承:「沒有任何實驗室的數據可以證實或診斷這類的腦部化學失調疾病。」換句話說,憂鬱症的診斷在臨床上沒有任何科學檢驗的憑証,一個人有沒有得憂鬱症,全憑精神科醫師的問診之後所形成的「自由心證」,同一個病人給不同的精神科醫師看,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論。這讓人們不得不質疑,這麼多年來在毫無科學檢驗數據的情形之下,有多少正常人被誤診為憂鬱症呢?

前一陣子,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教育部預計在今年九月起對全國大一新生作憂鬱症問卷篩檢,意圖篩檢出「可能自殺」的學生,並追蹤輔導或轉介給精神科醫師。這項教育部即將施行的新措施,表面上看起來用意良善,但卻用錯方法。倘若施行,勢必引起極大的爭議與弊病。

首先,我們必須要了解憂鬱症並不是「法定傳染疾病」,在不影響他人的情形之下,人們有權利決定自己要不要接受診斷或治療。教育部讓大一新生全面填寫憂鬱症問卷以篩檢憂鬱症很明顯違反醫療自主權。學校是教育場所,不是精神科的診斷窗口,這是所有從事教育的學者應該銘記在心的準則。

其次,憂鬱症的篩檢會產生出貼標籤的效應。被篩檢出的學生會產生「我就是這樣」的負面想法,遇到影響情緒的事件不懂得去面對處理,而歸咎於憂鬱症,讓實際的問題更加惡化。而被貼上「憂鬱症」、「精神異常」的標籤之後,來自同學、師長的異樣眼光,也會給當事人帶來更多莫須有的情緒壓力。若把影響的時間線拉長,學生畢業之後,罹患精神疾病的紀錄,將讓他在求職的過程中受到歧視,甚至四處碰壁。學生根本涉世未深,怎麼會知道被貼標籤的負面影響,也不會了解自己有權利可以拒絕。

我不知道教育部的官員們在做決策的時候有沒有察覺到上述潛在的問題,但我必須要誠摯的呼籲所有的教育學者及家長正視這項措施一但施行之後可能產生的傷害和弊病。愛孩子,就不要給他貼標籤,請還給學子們一個自由學習與成長的空間吧!

已在服藥的青少年及兒童不可以突然停藥,須在非精神科的專業醫師輔導下逐漸停藥。
若想得知更多訊息,請上公民人權委員會(CCHR)網站www.cchr.org,或Oliver薛醫師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oliver-article/),或參閱新新聞出版社出版的「為藥瘋狂」一書。或聯絡公民人權委員會(CCHR)台灣各地分部:

⊙台北分部
地址: 台北郵局117-752號信箱
電話/傳真: 0991116083
E-mail: cchrtaiwan@yahoo.com.tw

⊙台中分部
地址: 台灣台中郵政36-127號信箱
電話: (04) 22511929
E-mail: tao51anna@yahoo.com.tw

⊙高雄分部
地址: 高雄郵政60-25號信箱
電話: 0991102537
E-mail: cchr_ed@yahoo.com.tw
@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