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神話」之破滅

博大新書發表會 透析中國改革的得與失

人氣 3

【大紀元5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唐明紐約報導)26日下午,由博大出版社出版、「當代中國研究」雜誌主編的「中國改革的得與失」新書發佈會在法拉盛舉行。新書的主編何清漣女士和程曉農博士到場演講。

「中國改革的得與失」一書收錄了何清漣、程曉農等幾位中國問題研究專家撰寫的文章,研究論述中國大陸近30年來改革開放帶來的政治、經濟、社會方面的影響及趨勢。全書共分四卷﹕改革路徑的拷問;中國經濟改革的陷阱﹔中國社會結構變動﹔政治變遷。

「當代中國研究」雜誌的主編程曉農博士說,由於語言的障礙和中共對學術研究自由的限制延伸到海外,外國的學者要想對中國的經濟問題深入研究不太可能。而且﹐目前中外學者對中國經濟問題的研究大多都是在順應中共政府。「中國改革的得與失」一書幫助讀者重新認識中國改革「神話」,其改革的結果實際上損害了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改革是一種政策變革,經濟政策需要客觀評價經濟效果,社會政策需要社會公正性。80年代的改革有一定的正當性﹐90年代的改革存在根本的問題,所謂的醫療改革、住房改革、教育改革實際上是壓在老百姓頭上的新三座大山﹐本質上偏離了民族和民眾的根本利益,改革被統治集團劫持,作為掠奪民眾利益的工具。

何清漣女士談了中國改革得失的具體問題。以六四為分界線,中國的改革分成二個階段﹕80年代的改革,以放權讓利為特徵的國家壟斷權利放鬆給民間﹐取得了短期的效果。同時有一定輿論自由,如「世界經濟導報」和「經濟學週報」,其原因是文革以後,統治者需要理論上正當性支持。90年代的改革只發展經濟,不談政治民主化和新聞自由。

何清漣說﹐這種改革缺乏社會公正性,造成貧富差距過大。原因之一﹐貪污腐敗(權力市場化)。80年代中後期各級政府有創收的任務,開始集體腐敗。到90年代形成制度化腐敗,買官賣官現象普遍,無官不貪。反腐敗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而且腐敗已影響到老百姓的生存﹕圈地運動大量拆遷城市居民住房、強佔農村耕地,造成6,000萬農民無地可耕,無業可就,無處可去,逼近生存底線﹐社會底層反抗案件激增。民調顯示腐敗為最大的社會問題。2006年12月中央黨校主持的對地廳級幹部問卷調查顯示腐敗的威脅第一﹐但同時官員腐敗的安全度上昇。國土資源部不完全統計,2003年全國土地違規案件16.8萬件,738人受黨紀政紀處分,134人追究刑事責任﹐受懲罰率不到1%。原因之二,中共政府剝奪人民一切社會福利制度﹕改革醫療制度,大幅度降低政府公共醫療投入﹐允許醫院搞創收。醫療保險範圍佔城市人口的50%,農村人口的7.5%,城市因病致貧人口佔貧困人口的50%。教育產業化作為教育利益集團掠奪民眾的手段,大學的高昂學費是中國人均GDP的100%,而美國為10%。住房改革讓老百姓掏錢買房,中國房價約等於家庭收入的12至13倍。政府把這些負擔全部轉嫁到老百姓身上,造成儲蓄過高,消費萎縮,老百姓存錢準備子女教育、住房、醫療和養老支出。與此同時, 68%的存款集中在7%的富人手中,而這部份人的消費主要集中在國外。

何清漣女士最後說,中國處於一個無法革命的時代,因為現在不是冷兵器時代,中共武裝到牙齒,擁有500萬的警察和300萬的軍隊﹐因此中國人民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腦性麻痺吳瑞璧 以生命書寫幸福的貓頭鷹
「老爹」歐提茲建功 紅襪又贏了
聯合國教科文新書正面管教法 人本推薦
高縣青溪文學 舉行作品成果展與新書發表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