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梁家傑參選與議會道路

金鐘

標籤:

【大紀元3月13日訊】在截稿的時候,聽到了香港破天荒的特首候選人首次電視辯論會,頗有些感觸。正如公認的那樣,這種辯論盡管是競選形式的進步,可以提升民主派的參政能力,但不可能影響到北京控制的「小圈子選舉」結果,也無需再品評現任特首曾蔭權和民主派候選人梁家傑在答問交鋒中的得失高低,值得重視的是這場電視辯論的象徵意義。回想第一屆特首選舉,有八名候選人,還有點競選味道,到了第二屆特首選舉時,竟出現大陸式的「等額選舉」,只有董建華一人競選連任!無他,人們都看透了包辦的選舉無聊得很,無心遊戲。

到了近兩年,港人經過一番爭取○七○八雙普選的抗爭和洗禮,一個更有機會的中產階級政黨公民黨的誕生,才推出了一位資深大律師,獲得泛民主派為主的一百三十二名選委支持,取得候選人資格。和民主派過去沒有興趣也沒有可能參與小圈子遊戲相比,現在梁家傑的參選,無疑是民主派向北京強力控制的現體制的妥協,政綱的選擇已繞過○七○八之議,爭取北京仍不願承諾的二○一二年雙普選。這是香港民主派戰略的一個務實的轉變,這種轉變基於中港關係的大形勢,也基於民主的漸進原理。因為妥協並非只是權謀的手段,如胡適強調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妥協本是民主的基本精神。我們看到西方成熟的民主社會,處理民主過程中的分歧與對抗,無不顯示包容、妥協和折衝的手法。這也正是民主與暴力革命的本質區別所在。因此,香港民主派的選擇贏得市民廣泛的認同。

香港是一個高度現代化的商業社會,接受激進的社會改革方案的可能性甚微,其包含的必然性,令人想到二十世紀思想界的大辯論,雖然從俄國到中國激進的革命思潮佔了上風,但和平的改良的「議會道路」,在國際共運中一直是餘音繚繞。斯大林暴政失敗後,蘇共二十大旗幟鮮明地提出「和平過渡」、「議會道路」等一系列新論點,乃是和戰後世界進步潮流的同步發展。毛澤東反其道而行,「反修」的最後結局也逃不脫一場文革浩劫。從趙紫陽軟禁中的反思可以看出,中共內部的明智之士的思路,也歸入了放棄專政推崇議會民主的軌道。

香港人明白,沒有大陸的民主化,就沒有香港真正的民主政制。而中國的民主化,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認同憲政民主之路。一九九八的組黨潮到今日的維權運動,都以承認國家憲法為底線。然而執政的共產黨把任何妥協的願望,都當作對它獨佔權力的挑戰,這就從根本上損害了政治妥協的必要前提。香港的民主派至少暫時得放棄中共如台灣那樣開放黨禁的幻想,而回到十九世紀西歐工人爭取社會主義的一種選擇上來﹕走進議會,贏得席位。

轉自《開放》2007年3月號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組圖:田麗「大愛關山」系列重新出發 想到台東置產
王芷蕾彩排  新科金鐘得主沈時華燉湯探訪
始亂終棄不還債 徐亨:請拿出證據
香港商場 新年市場提前白熱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