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美:混沌情勢中 看見印度的機會

林麗美

人氣 9

【大紀元12月23日訊】 印度,一個「混沌」與「機會」並存的市場,一個「去了,前途未卜」,但「不去,可能會後悔」的地方。看來人們寧可選擇相信後者,印度成了政治與企業的朝聖之地。

寫這篇稿的前三小時,法新社傳來一則短短的訊息—印度東部的洽蒂司加爾省,十七日發生戲劇性的大規模越獄,囚犯發起暴動,制伏獄警後,共有二九九名支持共產黨叛軍的囚犯成功脫逃。目前印度警方布下天羅地網,追緝這些逃犯,擔心縱虎歸山危害社會,後果不堪設想。印度長久以來,一直無法解決嚴重的邊界問題,也形同埋伏的定時炸彈。

經濟上,印度今年的股市表現超過四○%,曾飆破一萬九千點大關,創下歷史新高。不過,月前,為了防堵投機客,印度證管會宣布,計畫禁止外國投資人購買和境內公司掛鉤圖利的「境外衍生商品」;也就是要限制沒有在印度證管會登記的國外基金,以參與憑證購買股票等的方式,炒作股市。政策方向球一丟出,隔天印度股市盤中跌幅曾超過九%,暴跌一五○八點,暫停交易一小時。最近全球的股災中,印度股市也無可倖免,最近的跌幅高居亞洲最大、也是全球最大。

有錢人越來越多

擁有十一億人口的印度,有一半是二十五歲以下;快速成長的印度中產階級人數,已和美國的人口不相上下;印度的有錢人口,快速增加、股市漲幅驚人、企業民營化政策,以及英語系國家的優勢,都讓人不敢忽視這個新興市場。尤其是現在美國經濟成長明顯趨緩,更加強印度的「朝聖」風氣,政治家帶著企業家來探路;企業界派先遣部隊來簽約、尋求合作夥伴,推銷產品。

這種風情,頗像多年前大家蜂擁到中國的模樣。今年前來印度朝聖的包括墨西哥總統Felipe Calderon Hinojosa(他是二十二年來第一位訪問印度的墨西哥元首)、德國女總理梅克爾、巴西總統魯拉、美國財政部長寶森、此刻正在印度訪問的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企業代表團、由政府官員領軍的羅馬尼亞中小企業訪問團,及由貿易發展部長帶隊的芬蘭訪問團等,可謂車水馬龍。

印度的企業家更是像在上一堂地理課,他們的事業地圖不斷增加新國名,冰島、馬爾他、塞普路斯、千里達、烏干達、越南、哈薩克、莫三鼻克,這些過去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地名,現在他們的企業代表團,竟然一一出現在他們的辦公室。

印度走一遭 投資客出手

美國的房地產大王川普,此刻也正在孟買訪問,沒有想到這樣印度走一遭,就立刻決定要來印度投資房地產;保德信金融集團(Prudential Financial)和印度最大的房地產公司DLF,攜手合作創立資產管理事業;義大利飛雅特汽車公司在此宣布,將引進羅密歐汽車到印度市場;德國的草藥食品公司在新德里,作產品發表會。多如過江之鯽的訪問團,到底會為印度帶來什麼樣的結果,沒有人知道。顯然也沒有人想錯過這一班經濟列車。

北歐前來印度探路與設廠辦的人,愈來愈多,芬蘭航空公司現在每周有十二航班,往來於赫爾辛基和印度之間。荷蘭女王碧翠(Beatrix),十月間帶著包括已合併成功的法航—荷航公司等八家荷蘭最重要企業的執行長,第二次訪印度,讓企業界有機會接觸到印度的重要官員,以後好辦事。前來印度「朝聖」的,不僅是政治界或企業界人士,連學術界及研究單位也紛紛來訪。兩個月前,猶他州州立大學行政單位和生物科技公司的老闆,也來湊一腳。

嶄新的印度國際機場旁,就是貧民窟;走出一晚五百美元的五星級飯店,門外就是打光腳的小乞丐;最豪華飯店的燈光,常常尷尬地無力閃爍著。最近一美國訪問團的人員,趁著假日到著名的泰姬馬哈陵觀光一番,遇到躺在路上抗議示威的隊伍,把長長的路封死一半,沒有看到半個警察前來疏導交通,回到新德里的旅館已近午夜。怪的是,這樣的社會,也有它的機制運作,示威的人群堵住一半的路,另一半的路,自然就變成兩線道,只是速度變得很蝸牛而已。這樣混沌與機會並存的現象,令老外嘖嘖稱奇,將它稱為「印度現象」。

印度貧瘠的基礎建設、政治派系的鬥爭、出口備受中國的威脅和去年外人直接投資高達七百億美元的中國相較,很難令人相信它的經濟會是下一個中國。印度今年的外人直接投資金額,為一九五億美元,預計明年要達到三百億美元。

明年經濟高成長

印度政府預估,明年經濟成長率應該可以達到和這兩年一樣的水準九%。但是印度貨幣盧比(Rupee)去年兌美元升值了一五%,而通貨膨脹率則是一○%以上,雖然不像菲律賓披索(peso)、巴西里拉(real)或土耳其里拉(lira)的升幅那般驚人,但是也讓在印度投資的企業,渾身不舒服。

除了貨幣升值之外,印度的企業免稅期限,將在二○○九年截止;而且資訊人才也有短缺的現象,印度工業學校每年發出了二十萬張的證照、學校畢業生每年有二十五萬名,只有一半適用。這種現象,造就了資訊人才的炙手可熱,經常換工作、薪資水準不斷提高,一年增加一○%至一五%之間,其中高階管理人才的薪水,很快就要和西方國家齊頭並進了。再者,中歐國家的崛起,很快就會成為印度的競爭者,為了迎接這些挑戰,印度的資訊業大廠不敢怠慢,積極投資技術研發、併購其他企業與外國企業合縱連橫,想辦法讓自己快速升級,不讓時代的巨輪淘汰。

──原載《TaiwanNews財經文化週刊》(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林麗美:物價漲風何時了?
林麗美:美國經濟 搖搖欲墜
林麗美:美元忽弱忽強 後市多空難料
王赫:中國金融業的雙重風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