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盡地球公民責任 環署資源回收成就受矚目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十六日電)二十年前,台灣街頭處處垃圾、空氣污濁、水質惡化,環保運動風起雲湧,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倉促成立。環保署長陳重信表示,二十年後,台灣經濟持續發展,環境品質也有顯著改善,尤其是資源回收項目,更是吸引國際目光,各國甚至還派人來台取經。 在台塑大煉鋼廠環評案、彰工火力發電廠環評案、蘇花高速公路環評案等爭議未解時,陳重信由民主進步黨籍立委身分轉換成環保署長,雖然他有美國環境保護署任職資歷,但他的台獨背景卻更為人知,上任即備受質疑。陳重信接受中央社專訪時,一一解答各界質疑。

環保工作吃力不討好,陳重信充滿自信地表示,「台灣在資源回收工作的成功,吸引不少國家來台取經」、「資源回收率的世界排名,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相較於亞洲各國仍深為如何處理「垃圾問題」苦惱時,陳重信說,台灣將廢棄物視為「資源」,分階段擬定計畫逐步回收的政策,取得重大成功,廢棄物回收率達到百分之六十一,非常難以回收的家庭廢棄物回收率也有百分之三十六。

這樣的成就有多大?根據環保署提供資料,新加坡的廢棄物回收率約百分之五十一,美國的家庭廢棄物回收率約百分之三十二,這些國家在資源回收工作的起步甚早。

不少國家已注意到台灣在資源回收項目的成績,尤其是廢電池、廢電子器材、廢資訊器材及廢棄機動車輛回收等項目,已吸引德國、日本、中國、荷蘭、南非及台灣在中南美洲的友邦國家派員到台灣觀摩、學習,相關的法制規劃並成功移植日本、中國。

陳重信指出,台灣一年可回收四十五億支寶特瓶,因此,節省的能源足可供應台北市所有照明設備一個月,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有貢獻,他感嘆國內、國外都忽視台灣在這部分的貢獻。

不過,再好的政策也要有人願意遵守才行,陳重信肯定環保團體在「建立全民環保意識」中,發揮教育民眾的力量,這可從「垃圾不落地」政策推動成功,垃圾清運量逐年降低,2000年平均每人每天產出零點九三九公斤,2006年已降為零點六公斤,成效頗佳,「未來將持續朝垃圾零廢棄目標努力」。

除了資源回收項目成績受國際關注外,環保工作千頭萬緒,如何擴大綠色消費、協助發展生質、再生能源,都是環保署正在努力的目標。

對外界質疑發展經濟將犧牲環境,陳重信說,過去十多年,台灣的經濟持續發展,環境品質也愈來愈好,環保科技也愈來愈進步,他相信,經濟發展與環境一定可以平衡共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