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專家:規劃東沙島國家公園 應參考內波研究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八日電)一般人不易發覺海面下亦有洶湧的海潮在上下震盪,海洋專家形容如同大漠風暴般造成地形的劇烈改變,並且會將營養鹽帶到上層海域,改變海洋生物覓食習慣;專家說,目前已發表十數篇SCI期刊文章,並有十數篇研究論文正進行中,政府規畫東沙島國家公園時,應參考這些研究成果。

經過國科會和美國海洋研究單位合作下,歷時數年、經費逾億、動員雙方科學家上百位、台美數艘研究船累積在海上作業時間超過一年,終於發現南海北部、東沙島附近具有全世界有觀測紀錄以來規模最大的內波。

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唐存勇指出,海水下冷上熱,冷熱水交界處約在海面下100公尺處,因為受外在擾動的影響而產生波動,海洋學者稱為內波。

內波產生機制和表面的波浪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潮流經過崎嶇地形,迫使冷熱水交界面上下震盪,產生震盪週期與潮汐相同的內波。研究顯示內波產生後可傳遞逾數百公里,在近海附近因地形淺化會導致能量集中、震盪加大,甚至比表面波的震盪還要劇烈。

唐存勇說,內波旺盛地活動在全世界海洋,在海面上並不顯現,所以極難觀測,至今,全球海洋中直接觀測到幾分鐘內海水上下起伏數十公尺的巨大內波現象寥寥可數。

他指出,在台灣這些海面下巨大的波浪不僅震盪劇烈,而且伴隨強烈的流切 (current shear,與風切類似)近乎終年存在。內波引發上下層海流反向,上層海流流速可達2.5公尺/秒 (大於黑潮流速近兩倍),下層亦可達1.5公尺/秒,上下反向的強大海流在水中會引起巨大扭力,造成海上建築物如鑽油平台的損害。

強烈底層海流捲起的海底沉積物,亦會造成海底地形的快速變遷,有如大漠風暴造成地形的劇烈改變。目前發現可造成海底的沙丘高達15公尺,寬300公尺。強海流亦引起巨大的湧升及下沉流,可使海水在短時間內垂直移動近170公尺及水溫逾攝氏11度的變化,並將營養鹽帶到上層海域,改變海洋生物覓食習慣。

唐存勇說,目前發現到,巨大震幅內波源自呂宋海峽,向西行進到大陸棚區,最後破裂且能量消散,研究顯示內波的破碎將冷且富營養鹽的海水帶至東沙環礁,對環礁生態如珊瑚的分佈有決定性的影響。

南海為內波盛行海域,有著複雜的傳遞、變形、淺化、破碎等過程,與折射、繞射、反射等現象,相關研究不少,這些研究對其他海洋領域 (如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地質)也有重要貢獻,對東沙環礁珊瑚生長的影響亦已初步證實,政府於東沙島國家公園整體規劃時,亦應將這些研究成果列為參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