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農業生態全新常設展 科博館登場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市十四日電)結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研究成果及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珍貴資料所呈現的全新「農業生態」常設展,今天起在科博館展出,除保留原來的「中國農業」展示區部分內容外,還加入世界農業的起源、台灣史前農業、台灣稻植歷史、特色農耕等,帶領觀眾了解農業生態及農業科技。

距今一千年前的惠來人吃不吃米飯呢?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研究人員進行的考古挖掘出土層位中,可以看到明顯的(禾更)稻殘跡,但是他們又是如何收割稻子呢?今天起在科博館展出的「農業生態」全新常設展,大家將可以看到人們自古以來賴以維生的農業是如何演進與發展,同時走訪台灣豐富的農業生態景觀。

這項全新的「農業生態」常設展,是結合科博館人類學、植物學和動物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以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等機構所提供的珍貴資料。

內容除了保留原來「中國農業」展示區的部分內容和重點展品之外,並且加入世界農業的起源、台灣史前農業、台灣農業事件簿、台灣稻植歷史、特色農耕、農作物的品種改良等主題內容,並運用現代展示科技的多媒體技術,帶領觀眾瞭解農業生態和農業科技。

科博館林宗賢館長表示,自然科學探討的是生命和環境的關係,在農業時代人們「靠天吃飯」,「天」指的就是環境,「飯」來自農作和微生物,土壤就是活的有機體,因此農業和我們的生命和環境是息息相關的。

林宗賢指出,全新完成的「農業生態常設展」,從中國農業延伸擴大到世界的農業和台灣的農業,將有助於大家從更寬闊的角度,瞭解農業和全人類以及你我生活的密切聯繫。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副署長蔡精強應邀出席開幕活動致詞時,回憶起童年的鄉村生活,多年來從務農的成長經驗到進入政府機關從事農業的推廣和輔導,他深刻感受到環境的快速變遷。

科博館人類學組主任何傳坤也表示,觀眾可以從台中惠來遺址挖掘的出土層位中,看到稻米、鹿骨、野豬下顎、梅子和遺址灰坑地層標本等遺存,瞭解一千年前惠來人可能採取粗耕的方式種植稻米,並利用狩獵、撈貝、射魚、採集等活動取得食物。

展場中有一件由牧童、水牛和白鷺鷥組成的大型銅雕作品,營造出傳統農村的閒情與童趣;觀眾還可以透過大富翁互動遊戲,隨興走訪台灣各地,品嘗「水果王國」可口多樣的物產,同時瀏覽豐美的農業地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