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政策一致 美歐還有長路要走

標籤:

【大紀元10月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特稿)德國綠黨的波爾基金會九月初在柏林舉辦一場重量級的研討會,邀請美國、歐洲和中國的學者共聚一堂,分析西方的中國政策和中國的外交策略。

兩天的會議下來不難發現,二零零八年北京奧運舉行前夕,美國與歐洲對中國的觀感逐漸從過去幾年的中國熱轉向務實,且美歐與中國在政治和經濟的分歧也不斷增加,間接擴大了大西洋兩岸在中國政策上合作的可能性。

不透明的軍事預算、毒玩具、網路監控、勞工飯碗被搶走等,這一、兩年來翻開西方媒體,不難發現與中國有關的負面報導的確有增加的趨勢。美國華盛頓大學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家沈大衛指出,在美國除了媒體外,國會裡批評中國的聲音也不絕於耳,美國社會近來對中國的觀感的確不佳,民調也顯示了這個趨勢。

美歐社會對中國觀感不佳

大西洋對岸的歐洲呢?歐盟去年十月公布了一份重要的對中政策文件,同樣抱怨中國不願開放市場以及仿冒、侵權等問題,提出人權改善、台海穩定、軍事透明化等解除對中國武器禁運的三條件。

針對台海情勢,文件主張任何一方不應採取單方面的行動改變現狀,鼓勵雙方對話,以及歐盟應與台灣維持密切的經貿關係。

針對中歐關係近年來的改變,中國人民大學的歐洲專家宋新寧分析說,二零零三年伊拉克戰爭爆發時,美歐之間的關係因為德法反對美國進攻伊拉克而緊繃,中國相信歐洲不再盲從美國,歐盟的地位將日漸重要,此時中歐關係屬蜜月期。

不過自從二零零五年以來,中國改變外交策略,開始與開發中國家交好,不再那麼重視與先進國家的關係,中歐關係從此走向務實。歐盟遲遲不願解除武器禁運,還有中國和歐洲在非洲的競爭,對中歐關係當然也有影響。

沈大衛也認為,中歐發現雙方在許多問題上沒有共同點,這份文件反映中歐關係正步入新的階段。去年文件公布時,他正好在布魯塞爾,親眼看到中國學者驚訝的表情。未來兩邊關係的發展得看中國的應變,如果文件提到的問題遲遲沒有改善,中歐關係難免受到衝擊。

美國與歐洲在中國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市場開放、人權、甚至西藏議題上,立場漸趨一致。德國總理梅克爾八月底訪問中國時,主動關切新聞自由和人權,事後甚至破天荒在柏林接見達賴喇嘛。許多人不免問,大西洋兩岸是否可能協調出一致的中國政策?

寧犧牲奧運也要防台獨

沈大衛認為,梅克爾執政以來,不僅扭轉了前總理施若德的中國政策,也改變了歐盟對中國的態度。目前看來,美歐的中國政策交集愈來愈多,雙方合作的可能性似乎不斷增加。

在施若德和法國前總統席哈克的聯手推動下,歐盟前幾年有意解除天安門事件以來對中國實施的武器禁運,遭到美國政府的嚴厲批判,美國反應之激烈,著實讓歐洲國家嚇一跳。

德國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德國外交政策協會學者桑特史耐德指出,美歐當時忽然意識到中國政策不一致的嚴重性,從此才開啟一年兩次的中國政策對話。

這樣的對話成效到底有多大?他坦承,光歐盟各國的中國政策就很難協調,何況大西洋兩岸。因此這樣的對話儘管有必要,離政策協調一致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至於台灣政策,美歐之間似乎有共識,那就是不願看到陳水扁總統推動入聯公投。德國官方智庫學術與政治基金會亞洲部門主管瓦克爾女士認為,美歐希望看到東亞維持穩定,都有意阻止陳總統推動入聯公投的單方面動作,期盼兩岸的經濟整合最後能帶來和平。不過和美國不同的地方是,歐盟在亞太地區沒有戰略利益,主要著眼的還是經濟利益。

瓦克爾也試著解讀中國的外交政策,指出背後的三大動力。首先是為了走向現代化,需要外在和平的環境;其次,極力防止周邊國家圍堵,例如亞洲的民主國家日本和印度等國近來積極結盟,似乎有意排除中國;最後是領土完整,阻止台灣法理獨立,甚至願意為了台灣犧牲奧運。

亞洲整合僅是幻影

瓦克爾說,中俄之間一向就是既友善又敵對。俄國是中國最大的武器供應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上兩國也常常合作;不過在中亞和能源問題上,中俄卻是競爭者,兩國其實從來沒有互相信任過。

同樣地,中、俄等國組成的上海合作組織有意透過交換情報來反恐,這些獨裁國家資訊全都不透明,怎麼交換情報?所以未來的走向還很不清楚。

亞洲區域整合的前景,瓦克爾也不看好,因為中國與日本的矛盾一直存在,兩國從來沒有平等相處過,只要中日關係不改善,亞洲任何整合都只是幻影。她認為,亞太地區目前有各種不同的整合力量和組合模式,彼此間的關係平行又矛盾,大方向還不明朗。

相關新聞
台灣企業正將供應鏈從中國轉到印度
前北約領導人:中共對英國構成致命威脅
川普競選搭擋萬斯:中共是美國最大威脅
【晚間新聞】川普獲共和黨提名 副總統人選出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