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父母管教 小五生暴力反抗

人氣 458
標籤:

【大紀元10月1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一名青少年從小受寵,升上國中後,不滿媽媽管教,隨手拿起牙籤筒、鉛筆盒摔到媽媽身上。一名青少女則因媽媽反對染髮、外宿,動手拉扯媽媽衣服、頭髮,甚至把媽媽胸部捏到瘀青。精神科醫師提醒,類似「權威違抗症」的青少年已有增加趨勢,普遍特徵是以暴力反抗管教。

青少年對父母施暴案增

不過,接獲上述兩例個案的中心診所身心科主治醫師李光輝認為,青少年攻擊父母仍屬少數個案,因為家長是青春期的學習對象之一,青少年不會任意毆打父母,常見是不服管教,大吼或亂丟東西,有些則類似該名青少女,有情緒障礙問題,稍一不滿就對媽媽動手,問她為何動手,她僅說:「不小心」。

提出警告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郭豐榮昨天指出,過去很少接獲青少年對父母施暴個案,但近三、四年,一至兩週即新增一例初診個案,最小施暴者才小五。雖然國內尚未有第一線的數據統計,但臨床觀察發現,類似案例開始竄升,其中以網路成癮族明顯增加,他們通常拒絕上學,開學第一個月是常見引爆時機。

郭豐榮解釋,網路成癮族退縮在家,休學或經常曠課,拒絕和父母溝通,若父母企圖強硬介入,關閉網路、拆除電腦,親子之間就會發生激烈衝突。

郭豐榮說,媽媽是主要照顧者,因此九成遭毆者是媽媽,施暴者以青少年居多,青少女較少;施暴時通常把父母推倒在地,更甚者一拳揮去,由於不是故意暴力,傷勢都不嚴重,最多是瘀青。

有家長每兩三週挨揍p>

郭豐榮提醒,父母剛開始被毆,可能退縮不再管教,青少年會以為暴力有用,反而陷入惡性循環,臨床上有家長每兩、三週被打一次。

郭豐榮分析,青少年對父母施暴,可能是因為親子管教的過與不及,有的父母很少約束孩子,等到青春期想管教,孩子根本不聽話,另一類則從小以強硬方式管教,孩子年紀小無法反抗,等到體型漸長,就會動手反抗。另外,父母之間若有衝突或家庭氣氛不佳,也有可能影響孩子。

必要時需第三者介入

李光輝建議,父母被毆必要時需找第三者介入,若青少年有精神疾病導致情緒失控,暴力相向,必須先接受藥物治療,若排除精神障礙,也可與專業人員討論如何改變親子相處之道。

幼兒亂發脾氣 宜及早導正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精神科醫師提醒,青少年會對父母施暴,通常在幼兒時期已有徵兆,例如從小就很「恰」,容易發脾氣,只是因為年紀小,體型、體力不足以反抗,等到體型漸長,就可能暴力相對,父母最好及早介入。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郭豐榮指出,有些個案在小時候就很兇,只是小一、小二時,父母還制得了,現代孩子發育好,小五、小六就體型魁梧,足以反抗父母。聯合醫院早療評估中心主治醫師翁菁菁則認為,現代社會少子化,很多父母寵小孩,從小沒有注意到管教問題,等到青少年時期發現難以管教,為時已晚。

郭豐榮提醒,小孩不服管教時,若態度極差,動不動亂摔東西,或是大發脾氣,大吼大叫,就有可能是徵兆,父母越早介入越好,否則等到長大,不僅管不動,還有可能被毆。

翁菁菁建議,管教一般兒童,兩歲是分界點,兩歲以前的幼兒若不服管教,哭鬧不休,可以帶離現場,轉移注意力,兩歲以後,幼兒已經可以「談條件」,父母必須建立一套管教標準,若孩子管教不聽,可以明確告知,哭鬧是沒有用的,並解釋父母獎懲都有其原因,長期下來,孩子自然有標準可循,也知道不可恣意妄為。

不過,翁菁菁強調,現代社會有許多隔代教養,祖父母比較寵孫子,小孩被父母罵,轉而向祖父母求援,結果根本沒有達到實際管教的目的,她建議,管教雙方應建立一致的管教規則,才能達到效果。


現代社會資訊發達,接觸電腦和網路的年齡層不斷下降,父母應隨時留意小孩上網習慣。(自由時報資料照,記者黃博郎攝)


避免親子衝突 上網先訂規則

〔記者田瑞華、黃以敬/台北報導〕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表示,依該會的兒少上網行為調查報告,的確有愈來愈多小孩沉溺於網路世界。但網路成癮、或一般以暴力反抗管教的狀況,也反映父母沒有拿捏好及時管教孩子的時機和方式,等到想管教時、孩子因為不習慣便會想反抗。

兒盟執行長王育敏表示,網路成癮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逐漸形成的,父母可在孩子最初接觸網路時就訂下管教規則(例如每天可以上網的時間、可以上網做的事情),且有原則地確實執行。如果一開始父母什麼都不管,不管孩子上網的時間、不管他上什麼網站、玩什麼遊戲,等到發現孩子成癮後,才強力介入,不習慣接受約束管教的孩子便會想抗爭。

彰化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系高淑貞教授指出,現今少子化社會,孩子生得少,相對地父母要面對的親子關係挑戰及變數卻更多,親子關係的衝突與對立確實有增加趨勢。

高淑貞說,例如有些小孩是「拒學」或是「懼學」,還有些小孩可能是無法控制衝動情緒,更有許多小孩其實是本身就有「過動」傾向,會有較異常的對立行為,還有些家長可能過於寵愛,希望孩子成長獨立,卻相對欠缺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能力,各種衝突的原因複雜,必須就個案探討。

孩子動粗 部分問題在父母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根據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的統計,去年未成年青少年對父母施暴的家暴案例已突破個位數,今年一至六月已有八例。不過,家暴中心分析,青少年施暴不僅因為不服管教,相較其他成人施暴者,施暴青少年反而是輔導對象。

家暴中心主任江幸慧指出,九十四年未滿廿歲青少年對父母施暴的案例共五件,九十五年躍升為廿件。她認為,前年迄今年六月的數據無法看出此類個案有急遽增加的趨勢。

江幸慧說,青少年施暴原因大致分為三種,一種是代替父或母的角色,例如有名青少年個案母親好賭,孩子必須肩負還債重任,施暴是因為要「管教」,希望母親遠離賭博。

其次,有些青少年施暴是因為父母沒有滿足其需求,例如父母給的錢不足以支應經濟開銷。另一種則肇因於管教衝突,也有可能是青少年從小遭暴力相向,體型漸長後,以此回應。

江幸慧表示,青少年施暴的案例往往需要投入更多人力,深入瞭解各個家庭的狀況,尋求改善空間,輔導重點也鎖定在施暴青少年身上,必須先瞭解施暴原因,才能有具體輔導措施,例如是否可以修正家長好賭的行為,避免孩子因此施暴。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郭豐榮認為,可由專業人員協助父母加強親職能力,另一方面則加強親子間的溝通品質,必要時尋求學校、心理專業協助。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61歲兒晚歸 遭義大利火爆媽扭送警局
全國教育局長會議 後天在宜蘭展開
杜正勝:擬推動校園正向管教工作計劃
取中美文化精華	有效管教下一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