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菊:揭開畫皮 (二)

吳菊 彭功延 文子

人氣 1

【大紀元10月13日訊】
3、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在實踐中的迷茫

馬克思迷戀馬氏經濟模式是有一定的歷史條件的。馬克思生活在早期的資本主義時代,資本家和僱傭工人並存。在馬克思看來,讓資本家承擔經營風險,讓工人享有經營利益,那可真正稱得上為工人階級謀利益了,因此,他不假思索地選擇了馬氏經濟模式作為其理想模式,一是希望勞動者能撈到盈利之好處,二是希望能讓工人擺脫虧損之負擔。用心可謂良苦,不愧為「無產階級的革命領袖」。

馬克思的理論確實極具有煽動性。馬克思死後,共產黨們特別是中共當真根據他的理論通過「暴力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但當後來的馬克思們歡天喜地地準備實施馬氏經濟模式時,卻發現那個能替他們承擔虧損的資本家早已被他們理所當然地與「剝削」一併打倒了。但虧損現象並不因資本家的不存在而不存在,也不因馬克思的未慮及而不出現。於是,社會主義者們便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並非馬克思理想的影子經濟模式的泥潭裡。

當然,他們不可能完全套用影子經濟模式。第一,任何一個稍具經濟知識的人都能輕而易舉地發現,該模式所特有的超分配和投資不足現象必然窒息經濟發展。第二,在任何經濟時代都存在虧損問題,並不會因馬克思名之曰「社會主義加計劃經濟」而能倖免。由於馬克思主義者們先天患有「虧損疏漏症」,於是,面對虧損突如其來竟是那樣始料不及。由於該模式的特點就是要由工人來承擔虧損,但果真明目張膽地這樣做,簡直冒了天下之大不韙,當局因此陷入長期痛苦迷惘之中。第三,現實的教訓雖然教會了他們「盈虧責任對等統一」的道理,但仍然難以處理現實的虧損問題。他們一定十分希望移植自然經濟模式的運作機制,卻又怕染上剝削的嫌疑。加之如果承認了自然經濟模式的科學性,就當然否定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合理性。因此,社會主義在長期的痛苦掙扎中所採取的就是那種圍著影子經濟模式轉,卻始終找不到立足點的經濟模式。左的勢力使它趨向影子模式,右的勢力又使它靠向自然模式。但總的看來,它與影子經濟模式之間才真正是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纏綿關係。從後果上看有如下表現:第一,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企業(特指國有企業)缺乏積累動力,企業擴大再生產往往必須依賴於銀行貸款或國家投資;第二,企業內部貪污浪費嚴重,經營成果超分配;第三,企業負盈不負虧;第四,以低於勞動力價值的價值支付工人的報酬,從而把虧損責任變相轉嫁給工人。為防止工人逃避轉嫁的風險,行政命令就派上了用場,比如,限制工人調入調出,強令職工入股等等。以為工人階級謀福利為名的「社會主義」就這樣開始嚴重損害工人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利益。

可以這樣說,馬克思經濟理論的「虧損疏漏」不僅誤導了社會主義,也把整個社會的經濟理論和實踐雙雙帶入了深深的誤區,給中國和世界都帶來了深重災難。

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瓦解

通過對剩餘價值理論和經濟模式理論的分析,我們已經發現,以自然經濟模式為特徵的資本主義制度乃天經地義,而以馬氏經濟模式為藍本、影子經濟模式為依托的社會主義則名不正言不順。在自然經濟模式下,只要人與人之間是平等自由的,他們之間的關係就是互惠互利的,所謂的經濟剝削是不存在的;而在影子經濟模式下,人完全或部份地失去自由則是必然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到底誰必然滅亡誰必然勝利,答案不言自明。光輝的一九八九年也以斬釘截鐵的事實作了最好的回答。

也由於經濟剝削並不存在,決定了馬克思所謂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只能是子虛烏有,「無產階級革命」也只能是罪惡的撥弄。雖然歷史上也曾發生過「革命」,但「革命者」從來都不是什麼「無產階級」。因為在任何一個社會階段,貧富差別總是存在,但貧富的結果往往是與自己的努力息息相關的。個人不主觀努力而陷入貧困,無端怨恨他人嫉妒他人不僅徒勞無益,而且缺乏良知。那麼,歷史上引起革命的原因究竟何在呢?我們將在後面進行討論。

另外,馬克思還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許多所謂的「固有矛盾」,如經濟危機,通貨膨脹,工人失業,貧富懸殊,社會混亂,道德淪喪,環境污染等,並宣稱這是資本主義社會自身所無法克服的矛盾。其實這些都是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換之初的必然現象,隨著人們對這些現象的認識不斷加深,防範能力不斷增強,這些問題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出現已越來越少,它們所造成的危害也越來越小。與此同時,這些問題在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在中國的出現卻越來越頻繁,其危害也越來越大,以至於當局從最初不承認有這些問題發展到不得不承認它們的存在。這是怎樣的諷刺!

現在,計劃經濟體制已經灰飛煙滅,市場經濟體制得以確立,私有經濟的禁令基本解除,私營企業開始有所發展。儘管國有經濟還在影子經濟模式的濃霧籠罩之中,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神話已經打破。雖然馬克思主義的旗幟尚未在中國倒下,但其政治經濟學理論幾乎已無容身之地。這就是歷史這就是人民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作出的選擇,自然經濟模式必將走向全面勝利。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

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像其政治經濟學一樣,同樣標榜屬於「無產階級」。作為少數人或者不知什麼人專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必然充滿謬誤和偏見,而不可能像它自命的那樣成為「科學的科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又包括兩個組成部份,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在辯證唯物主義部份,馬克思把一個十分無謂的問題,即思維和存在或稱意識和物質的關係問題作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並以對兩者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不同回答作為劃分所謂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分水嶺。他認為他是屬於唯物主義的陣營,並堅決反對所謂的唯心主義。他還認為他的觀點是辯證的而不是形而上學的。他的辯證唯物主義包括:第一,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第二,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人們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他強調,人類社會的運動也是有規律的,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的更迭變化,或更確切地說,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直至實現共產主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第三,事物內部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階級鬥爭則是人類社會在存在階級的歷史階段保持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為此,他極力鼓吹「暴力革命」。

在歷史唯物主義部份,他繼續發揮他在辯證唯物主義部份所堅持的各種觀點,認為,第一,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的根源,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派生物。第二,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矛盾;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第三,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築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是客觀的普遍規律,並再次得出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結論。第四,繼續進行階級分析,繼續強調各階級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第五,把國家看作是經濟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所獨佔的、統治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暴力工具。第六,大肆鼓吹暴力,並認為「暴力是每一個臨產的舊社會的助產婆」,暴力鬥爭是無產階級革命的一般規律和基本形式。第七,大談人性,力證無產階級具有超凡入聖的人性。

不難看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點,歸納起來還是一個目的,即證明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客觀規律,無產階級進行暴力革命合情合理,無產階級必然是未來社會的主宰。

如果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錯誤還比較單純的話,那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錯誤就顯得盤根錯節,撲朔迷離。不僅微觀層面上錯誤百出,更嚴重的是在宏觀層面上它異化了哲學的主旨,偏離了哲學研究的方向。

一、哲學的基本問題──人與世界的關係

哲學,無論是哪個派別的哲學,一旦把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作為哲學的基本問題,便標誌著這個派別的哲學已步入嚴重的誤區。因為在這樣一個哲學體系中將「人」 置於了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在物質和意識的對立中,究竟人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成為一個不置可否的問題。如果說人是物質和意識的複合體,那麼,在物質意識的關係中卻沒有人這一「極」,說不清楚人與物質和意識之間是什麼關係。或者說在這樣一個哲學體系中,根本沒有人的位置,形成一個人的空場。這就決定了這樣的哲學必然毫無意義。

事實上,哲學不應是關於物質和意識的哲學,而應當是關於人的哲學,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應當是人與世界的關係問題。

人與世界的關係,顯然不是那種嚴格的相互對等的關係。人總是以主動的行為影響著世界,以追求人與世界的和協統一,使世界的存在狀況更適合人的生存。總的說來,人與世界的關係集中表現為人認識世界和人改造世界兩個方面。

1、人和世界

人是物質和意識的統一體,人具有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雙重能力。除此之外,必須首先明確怎樣看待哲學範疇中的人,是以群體還是以個體?這必須根據哲學的任務特點來確定。哲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人的活動提供方法論,以指導人們正確地與世界發生各種聯繫。而人的活動總是以單個的人(自然人)或單個的組織為單位進行的。因此,這裡的人必然指的是單個的人或單個的組織。其中,組織是由多個人組成的,但其行為如同一個人,有統一的思想和行動,它與非組織化的人的群體相區別,因此,組織也可以稱為複合人。單個的人或單個的組織,我們統稱為個體人,它是我們哲學體系中的主體。

在界定了人的涵義以後,世界的涵義隨之確定。它是指除這個「人」以外的其他所有人以及除人以外的其他所有存在(物)。由此,世界就可分為兩部份內容,我們把由人構成的世界稱為主體世界,把由物質構成的世界稱為客體世界。

2、人認識世界

認識能力是人特有的能力,是人成為萬物之靈的原因和標誌。人之所以能夠認識世界,是因為人有著發達的感覺器官和卓絕的思維器官。

人認識世界的過程,同時也是世界作用於人的過程。沒有世界對人的作用,也就沒有人的認識過程。人的認識過程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由淺入深、由片面到全面漸進積累的過程。

人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在人腦形成三種類型的認識(或稱意識)。第一,外在世界的存在狀態反映於人的感覺器官,在人腦形成事物的「存在特性認識」;第二,外在世界存在狀態的變化以及引起變化的諸因素共同反映於人的感覺器官,在人腦形成事物的「聯繫特性認識」;第三,在人的認識形成過程中,還形成一個關於人自身慾望要求的特殊認識,我們稱之為人的「自在意識」。具體地說,自在意識就是人希望外在環境儘量滿足自己的要求,儘量使自己的生存感到舒適的關於外在環境存在狀態的理想。自在意識隨著人們認識和實踐能力的提高而不斷調整髮展,並反過來成為促進人們進一步認識和實踐的動力。

由於人們所接觸的世界的方面各有不同,因此人們的認識所反映的世界的內容也就不同。也由於人們接觸事物的機會不同,以及人們反映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差別,特別是當先進的認識工具用於人們的認識領域後,更拉大了這種差距,造成對同一事物的本質的把握程度不同。更由於同一事物對不同的人的利益影響不同,因此,即使對同一事物取得相同的認識,但人們對它的態度評價也不相同。對不同事物的認識結果不同是正常的,但對相同事物的認識不同,不同的認識之間就有正確和謬誤之別。因為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就在於它的存在特性和聯繫特性的特殊性和唯一性。因此,正確的認識應當具有唯一性,除此之外的其他認識要麼不正確,要麼不十分正確。人的認識正確的標準是主觀符合客觀。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揭開畫皮》揭中共馬列邪教伎倆
吳菊:揭開畫皮 (序言)
吳菊:揭開畫皮 (一)
【網海拾貝】中共連個災都不救 還算什麼政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