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普:「一萬年太久 只爭朝夕」

--談政治改革提速

未普

標籤:

【大紀元10月12日訊】還有幾天,舉世矚目的中共十七大就要開幕了。為了十七大的主導權,中共人事爭奪戰搞得轟轟烈烈,海外的人事猜謎戰也搞得轟轟烈烈。人們普遍相信,政策決定以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在我看來,這裏的真正問題是,中共將在十七大決定什麼樣的政策?這些政策,給中國帶來的是政治進步還是政治退步?

從《炎黃春秋》的杜導正和楊繼繩最近披露的消息來看,中共十七大似乎拒絕政治退步。杜導正說,左翼陣營要求退回到一大二公的計劃經濟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年代,擬議中的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沒有採納他們的意見,而是堅持了改革精神。這種堅持固然可圈可點,但報告中的民主政治提法只有口號和框架,沒有具體措施,卻又令人失望。《開放》雜誌總編金鐘也有類似的失望感。他失望的是,在今後的5年至10年中,中國的民主化無法進入“實際操作層面”,因為中共將忙於建立民主政治的思想體系。

誠然,民主口號,民主框架或思想體系對民主政治很重要,但是中國的政治進步最需要的是什麼?是民主口號和民主框架嗎?不是!

關於民主口號,大陸人民聽得太多了,耳朵早就聽出老繭來了。中共從來就不缺乏民主口號。毛澤東1945年承諾走民主新路,鄧小平八十年代提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江澤民九十年代發表民主宏論,胡錦濤二十一世紀則宣誓“沒有民主就沒有現代化”。今年年初,溫家寶更是莊嚴聲明:民主、自由、人權,不是資本主義特有的,而是全人類共有的;民主政治就是要保證人民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中共在過去的六十年中,就是這樣信誓旦旦,向大陸人民展示口頭上的民主氣魄的。大陸人民曾經相信過,失望過。現在還會相信嗎? 關於民主框架,中共十三大時,趙紫陽領導的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共建黨以來最完整的民主框架。這個框架包括黨政分開、權力下放、改革政府機構、改革幹部人事制度,建立社會協商對話制度、加強法制建設和黨內建設等各方面的措施。可惜隨著六四血案的爆發和趙紫陽的下臺,一些已經頗有成效的試驗,又退回到原點。黨政分開,就是一個例子。還有,十六大時,中共也提出政治改革的九大戰略部署,包括對權力的制約與監督,但是哪一條真正兌現過呢?

所以,中國的政治進步需要的不是口號和框架,需要的是政治兌現,是民主實踐。中共雖然也搞了一些幹部制度改革,制定了一些反貪措施,但這些都是小打小鬧。而以制約權力和監督權力為核心的政治改革,卻像一隻蝸牛,走走停停,進進退退,近二十年來,竟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政治改革的滯後,已經嚴重拖拽了大陸的政治進步和社會進步。這是有目共睹的。鑒於此,政治改革必須提速。政治改革提速,就像火車提速一樣。火車不提速,交通就不能改善,經濟就不能增長。政治改革不提速,經濟改革的果實就可能嚴重變味,貧富懸殊和社會分化就會越演越烈,並有可能導致最壞的結果,即,不管中共使出什麼樣的鎮壓手段,都難以製造出一個表面穩定的局面來。對這種可能存在的執政危機,胡溫恐怕早就心懷憂慮了。

中共已經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了,還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吧!政治改革提速不能再拖了。至於那些氣魄宏大、震天動地的民主口號,和空洞完美的民主框架,並不能給中國帶來真正的政治進步。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未普:一篇“灰色收入”何以引起軒然大波?
未普:溫家寶的壓力
未普:黑磚窯案是良知問題 還是體制問題?
未普:鄧小平的“政改情結”和專制情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