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彥君:聰明消費 降低溫室效應

標籤:

【大紀元1月22日訊】全球溫室效應是目前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國際組織紛紛發表研究報告呼籲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許多國家也都在思考如何在不影響經濟的前提下,留給下一代一個永續的地球。然而,儘管溫室效應的影響觸及全球,任何二氧化碳的排放或污染的製造卻往往都是地方性的(local)。換句話說,雖是陳腔濫調,環保的確得從日常生活做起,一項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進行數年的環保計畫就是個很貼切的例子。

早在十年前,斯德哥爾摩的環保單位就意識到溫室效應對地球的威脅,而積極地透過立法、政策規範各種會釋放二氧化碳的管道,例如交通、暖氣及電力系統等,從一九九○到兩千年間,這個城市成功地降低四%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贏得許多歐洲國家的讚美。大約在兩年前該環保單位繼續推出一項名為「聰明消費」的計畫,這項計畫挑選出60個家庭,追蹤並蒐集這些家庭3個月以來所有的消費單據,計畫小組藉由這些發票,分析換算出每個家庭透過消費行為及生活模式排放出多少二氧化碳。

日前,初步的研究結果出爐,發現對每個參與計畫的家庭而言,每天所攝取的食物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來源。因為,在全球化經濟的衝擊下,陳列在超市裡的商品往往來自世界各地,這意味著長途的交通運輸、能源消耗及廢氣排放。該計畫小組表示,做為一個聰明的消費者,理應將食品運送的過程列入考量,這也解釋了另外一個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消費行為:出國度假。許多家庭在參與計畫期間曾出國旅遊,特別是到泰國,這類長途旅程往往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既然,食物是最大元兇,那麼該怎麼吃最環保呢?該計畫小組透過媒體鼓勵社會大眾多吃當季的蔬果,降低對肉的攝取,多吃豆類食品,因為許多肉類及海鮮食品的製造及運輸過程使用大量的石化燃料,對環境是一大負擔。
「聰明消費」是個有趣且重要的計畫,它提醒了陳列架上的每個商品背後都有一個關係我們每個人生活品質的故事。如之前在歐洲視窗提到關於中國成為全世界耶誕節禮物的工作坊,造成環境污染的不只是長途運輸,還包括不合環保及人權的工作條件。執筆至此,筆者認為,「聰明消費」這個計畫仍然侷限於二十一世紀最流行的文化框架:消費,因為環保問題的最大癥結之一正在於我們消費太多。

面對當今溫室效應對地球的威脅,最根本同時也是最不願被提起的議題是質疑資本主義經濟的正當性。在現今的經濟模式裡,我們早已嚴重透支地球的資源,因為資本主義的邏輯在於鼓勵消費,追求最大利潤,連帶引起許多的能源消耗、交通運輸以及環境污染。在全球一片大聲疾呼做環保的同時,回顧自工業革命以來的人類歷史,也許我們更應該冷靜思考資本主義究竟造福了誰?——轉載自272期《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科技專題:燃料電池的應用與優缺點
全球暖化爭議  陷入僵局
面對地球溫室效應損害指控 美汽車大廠反擊
澳洲變暖全球最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