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內經》七損八益含義及對預防保健的指導

人氣: 221
【字號】    
   標籤: tags:

《內經》「七損八益……早衰」一段經文,涉及人類生命活動與預防早衰問題而被重視。由於本篇原文中未直接言明「七損八益」的概念。因此,歷代醫家在編纂《內經》時,對「七損八益」的注釋,像對五臟、六腑、六淫、七情等等名詞術語的概念一樣,作了相應的注解。

  認識《內經》注本 因《內經》「文義高古淵微」,漢後醫家便開始對其注解。一般認為越近《內經》著作時代的注本,越能保住其原貌和本義。追溯第一位注解者,為隋朝全元起,著有《內經》「訓解」行世,後原本失傳。現只能見於其他轉引注本。

第二個注釋者,為(全注本稍後)隋代的楊上善,撰《黃帝內經太素》,所注內容尚保存了「全注本」的真相。其書一度遺失,直到清代,楊惺吾得到流傳至日本的「唐‧影抄本」後,由肖延平轉刊行世。第三位注釋有功的,為唐代王冰,他吸取「全注本」內容加以發揮後編著《黃帝內經‧素問》;至宋代,林億、高保衡引「全注本」等校正後,成為注解《內經》的流傳版本。之後,注解《內經》者,不下數十家,比較著名的有明代張景嶽《類經》。

  理解各家注釋 楊上善的《太素》,將「七損八益」這段經文,編纂在《太素》第三卷《陰陽》篇中:「……陽勝則身熱……陰勝則身寒……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帝曰:調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去『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也,不知用此,則蚤(早)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年五十……年六十……」。

先敘陰陽偏勝病變和證候,接述「七損八益」與早衰因果關係,後論「中年」以後衰老機理與徵象。其注「七損八益」為:「損者損於身;益者益於病。若人能修道、察同,去損益之病,則陰陽氣和,無諸衰老,壽命無窮」著重論述「去」(離開)「損於身(損害人體)、益于病(增加疾病)」的各種(致病)因素,則「陰陽可和」,「少男少女,中男中女,長男長女(《周易》詞語)」正常生長發育、成長生存,健康長壽;反之,不知道應用這些預防保健法則,則可能產生疾病,而導致「早衰」、甚至夭折。未談七與八兩個數字。七、八可能視作「多種因素」的約數。並非實有所指。

  王冰注《內經‧素問》,把這段經文編在《陰陽應象大論》中,「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比較《太素》所輯經文,只差四個字,「去」字改作「知」字,「早衰」詞後多「之節也」三個字。

其注釋:「用,謂房室也,女子,以(《素問》首篇《上古天真論》)七七為天癸之終;男子,以八八為天癸之極,然知八可益,知七可損,則各隨氣分,修養天真,終其天年(不早衰)……」。認為女子「陰七」宜損(「月事下」);男子「陽八」宜益(「精氣溢瀉」)。把七、八兩個數字落實到(指代)男女性別的生命活動「『天癸』精、氣」消長週期的「基數」。七,指代「女天癸」消長週期;八,指代「男天癸」消長週期。順「天癸」特性(生理機能)調攝「陰陽」(女,「月事下」;男,「精氣溢瀉」)以治身,達到健康和長壽。

類似這種觀點注解的醫家還有明代的馬蒔、清代的張志聰,以及日本人丹波元簡等等。(據報導,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確有一批關於醫學資料的殘簡,其中,已有「用八益、去七損」之說,似可以彌補《內經》之不足,但「用八益,去七損」的含義,尚不明確。故有人認為對本經文理解幫助不大)。

  張景嶽將《內經》分類彙編,著《類經》。其中,列有「運氣類」五卷;附《醫易》一卷,卷首以「河圖、洛書者,數也」模式,注釋有關問題。他的注解和說理超出前人。其「七損八益」經文,列於《卷二‧陰陽類》「法陰陽」章節,相應上下文同《素問》。

注曰:「上文言陰陽之變病,此言死生之本原也。七為少陽之數,八為少陰之數。夫陰陽者,生殺之本始也……使能知七損八益之道……故二者可調,否則未央而衰矣」(七、八兩數定名少陽、少陰,(可能)源於其所附《醫易》圖解「河圖、洛書:東、南、西、北、中,五方位分列『1~10點陣圖』:左、東,『陽位』,『數點』為七;右、西,『陰位』,『數點』為八。」以及「伏羲、文王『八卦次序』:八,兌,為少女得坤,陰,少陰;七,艮,為少男得乾,陽,少陽。」擬以數與「陰陽屬性分類」所命名,七與八,似乎為陰、陽屬性概括性的代名詞)。順從此說的醫家,有明代的李念莪著《內經知要》。

所注七損八益的觀點與《類經》大旨相近。他說「七、八二者陰陽也,七損者,言陽消之漸,八益者,言陰長之由也……七損八益者,乃互言陰陽消長之理,欲知所預防也。」並引「華佗曰:『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陰宜常損,陽宜常益,順陽者生,順陰者死『數語可作七損八益注疏。」來證明自己見解的正確性。似以「陰陽」哲理,如觀察自然現象(太陽光照晝夜轉變、一年四季寒暑週期變遷等等)陰陽消長盛衰規律、指代人體內物質(陰)與機能(陽)新陳代謝,解說人類生命活動,疾病的病因病理。

如人體機能與物質代謝「陽生;陰殺」,二者「數、量」平衡,則正常,人體健康;反之,不平衡,異常,病態。如機能的亢進或衰退;營養物質缺乏或代謝產物在體內蓄積,引起疾病進一步可導致早衰退。應知道這種道理,採取相應措施調節和「預防」。

  啟發歷代醫家從「七損八益」一語所處上下文語言環境,本段經文主題(本義)等,分別以中醫認識人體的成長發育,生理功能、病因、病理幾個方面,對「七、八;損、益」的概念和預防早衰問題作了注釋,為後人理解和應用經旨奠定了基礎。

隨著現代預防醫學的發展,汲取中醫學養生保健理論與經驗。近來,又有不少專業人員對「七損八益」有關問題,作了承前啟後的研究。亦有人認為,「七損、八益」的法則,在《內經》有關篇章中能找得到相應具體的「資料」。

如《上古天真論》已總結出古人生活實踐中,有很多習慣和行為,是不利於健康而有損於生命;而有很多養生保健法則,是有益於人體,可以增進健康延年益壽。如說到「今時之人不然也:(1)以酒為漿;(2)以妄為常;(3)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4)不知持滿;(5)不時禦勞,務快其心;(6)逆于生樂;(7)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編碼為筆者加)

七個方面,這可能就是有損於壽命的「七損」概念;同篇並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逸),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即注意養生、調節:「陰與陽、食與飲、起與居、勞與逸」八個方面有益人身健康的保健方法,可能即是「八益」的內涵。上述內容,雖是古醫經旨。

若按現「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疾病自然發展史與採取『三級預防』措施(『一級預防防』)」等概念而論,《內經》「知(去)七損八益」與預防早衰保健法則,是否可以得到借鑒。

文章來源:華夏中醫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