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泠絃:發票見人心

李泠絃

標籤:

【大紀元8月24日訊】近來因總統府是否冒用發票違法銷帳一事鬧得沸沸揚揚,檢調單位並已介入調查。無獨有偶,也有立委向高檢署查黑中心舉發台北市長將特支費直接匯入個人帳戶疑涉不法。在一片失望與撻伐聲中,深入去想想這其中的脈絡與情節,就會發現太陽底下無新鮮事,這些表面上喧騰翻滾的「新聞」,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其實屢見不鮮。

公眾人物享有較多的資源、權力及影響力,社會觀點不可避免的會對公眾人物有較高標準的期望,公眾人物的一言一行也都在媒體及大眾的放大鏡下接受觀察與監督。有道是:「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了避免上行下效,公眾人物確實更應該嚴以律己,以身作則,為民表率。

一般人在遇到責難時往往直覺反應就是為自己辯解,「以前可以,現在為什麼不行?」或者是「某某某這樣做都沒問題,為什麼對我有兩套標準?」表面上聽起來很在理,但實際上這也反映出整個人類道德大滑坡之後,人心變異而不自知的表現。現在的社會中,有的人做壞事,你告訴他是在做壞事,他真的不相信自己是在做壞事,因為他還用滑下來的道德標準在衡量自己,認為自己比別人好。為了讓自己好過,每個人心中都有那麼一把「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尺,所以看不到絕對的是非與公理,不斷的降低標準向下沉淪而不自知。

撇開檯面上的人物不談,想想在日常生活中,不是也常常看到發票事件的縮影嗎?或者是公司為了節稅要多找一些發票充當費用降低盈餘;或者是公司給主管的交際費等沒用完,要趕在年底前「消化預算」。大老闆們的收入都是淨收入,因為他們的支出及費用只要敢報,公司會想辦法幫他們吸收,難怪高級主管會越來越有錢。這雖然是基層員工酸葡萄心理的話,但也多少反應出社會的現況與人心。其實這種貪小便宜,不拿白不拿的心態一旦養成,小至家庭、公司,大至社會、國家,都是莫大的損失。輕則家庭不和,兄弟鬩牆;重則貪污舞弊連連,動搖基業國本,浪費檢調等國家及全民的資源。

記得讀過龍應台的一篇文章:「當權力在手」,文中提到在她擔任文化局長任內,有一次她13歲的孩子從德國飛來,她正準備帶他到廠商提供對折優惠的鞋店去買鞋。孩子很興奮,因為那是名牌,但是他說:「不過媽媽,你要知道喔,你去買就是腐敗。」她對母親說:「經理的半價優待來自你和他們的合作,那是政府的行為。由政府行為所衍生出來的優惠,就不應該由你個人來接受,接受了就是公器私用,就是腐敗。」從孩子的口中聽到這番教訓,讓自認為注重公私分際的龍應台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不過,要是知道德國PDS黨的前主席吉斯,曾因使用公務旅行累積的附贈里程,去度私人的假期而下台,就不難了解為什麼一個13歲的德國孩子,能有公器不能私用而且還會對現實生活中的事情做對錯的價值判斷的概念了。

曾經與一位掌管台灣無數企業大老闆財產的外商私人銀行高階主管吃飯,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結帳時侍者詢問要不要打統編,她回答不需要。以她的職權,她大可以報公帳的,只聽她淡淡的說:「請部屬吃飯或者和客戶非屬公事上的應酬,我都是自己出錢,花費上我一向謹守公私分明,一來給部屬樹立榜樣,二來也讓客戶更放心讓財富交給我來管理。」她也感嘆,因為職業的關係,這些年來她見過太多的樓起樓塌,富貴名利一如浮雲,有錢人也脫離不了生老病死的業債。

無論是從小潛移默化的公民教育,或是對自己的高標準要求,顯然都比不斷的在現有法令上防堵漏洞調高刑責,或偵辦弊案殺雞儆猴來的更為根本有效。畢竟關鍵出在人心,如果每個人都能在用一隻手指指責別人的同時,用向著自己的三隻手指檢視自己,相信這樣的社會風氣一定大不相同。「富而無德危害眾生,富而有德眾望所盼」。明此因果反求諸己才能贏得尊重,也才能「自束政、民之心,天下富而太平」。◇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年輕族群追求名牌逐漸成癮
境由心生 境隨心轉
從聯電事件重看台商的西進迷思
投資中國不可忽視非經濟因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